E1:E学河南•精彩导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1期  总第6006期  2021年05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1期  下一期
传承河洛文化,话说河洛大鼓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策划/本报编辑部 整理/李丹 发布日期:2021-05-03 10:28:37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更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河南,非遗丰富、繁多,包含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体育竞技、杂技、手艺、节令、信仰、习俗乃至民间知识等。2021年,我们继续“穿越时空”走近非遗,看非遗物件、听非遗故事、学非遗技艺,在看、听、学中体味、体知民间智慧,传承、传播中原文化。


本期,让我们一起认识一项河洛地区独特的说唱艺术瑰宝——河洛大鼓。


乡村之夜,月明风清,随着“咚咚咚……”一阵鼓响,乡亲们纷纷搬起凳子,一家老小聚到村口听说书。说书先生那苍凉沙哑又极富磁性的声音,在委婉悠扬的坠胡、清脆悦耳的钢板、铮铮作响的琴弦伴奏下,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或惊险或悲壮的故事。这种如痴如醉的场景,仍然清晰地印在很多老洛阳人的脑海里。说书是河洛大鼓的俗称,早期被人们称为“大鼓书”“鼓碰弦”“钢板书”,是我国传统曲艺音乐品种,也是河洛地区独特的说唱艺术瑰宝。2006年,河洛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总理命名的豫西新曲种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光绪末年,是流行在河洛地区的一个较年轻曲种,有百年历史。据老艺人相传,大约在1900年前后,洛阳一带流行一种琴书,在坠琴伴奏下,艺人闭目端坐,唱腔低沉,节奏缓慢,在群众中不太受欢迎。后来南阳鼓儿词艺人李四来洛阳,和琴书艺人同台演出。琴书艺人吸取了鼓儿词艺人大腔大口演唱和表演的优点,又使用打击乐、书鼓和钢板,很能烘托气氛,很受群众欢迎。经过一段时间合作,洛阳琴书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富有豫西地方风味、颇受群众欢迎的新曲种——大鼓书。
 

关于“河洛大鼓”名字的由来,有这样一段经历。1950年,偃师县二代鼓书艺人张天培,跟随周恩来总理到朝鲜慰问抗美援朝志愿军。张天培演出结束,周总理问他:“你演的是什么曲种?”张回答:“这是我们河洛地区流行的地方曲艺——大鼓书。”周总理说:“那就叫河洛大鼓吧!”遵从周总理的指示,在1951年洛阳召开的第一次曲艺工作会议上,将此种曲艺形式正式命名为“河洛大鼓”。


20世纪80年代后衰落
 

河洛大鼓早期流行于农村,20世纪30年代后渐渐传入城市。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河洛大鼓开始在洛阳及偃师周边地区迅速盛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河洛大鼓的黄金时期,洛阳市许多地方设有书棚,艺人云集于此,竞相献艺。这段鼎盛时期,艺人足有一两百人,知名艺人频出,最著名的是有“说书状元”之称的河洛大鼓第二代传人张天培、第三代传人程文和、号称“一代宗师”的第四代传人段介平。


据河洛大鼓传承人张怀生回忆,他年轻时随段介平说书,台下观众往往有上万人,他们在一个村子说书,附近十几个村子的人都跑来听书。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逐渐普及,河洛大鼓听众逐年减少。张怀生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们在台上正唱得起劲儿,台下有人喊了一嗓子:“《霍元甲》开始了!”观众便跑得没剩几个了。
 

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河洛大鼓留存变得困难。随着洛阳周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洛大鼓仪式性和娱乐性演出机会迅速消失。河洛大鼓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张怀生传承非遗文化


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曲艺,9岁登台演唱河洛大鼓,几十年来融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打、拉、弹、唱样样精通,长期以来尽心尽力从事河洛大鼓表演、保护、研究与传承工作。他就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洛大鼓代表性传承人张怀生。


面临新的时代变革,张怀生加紧对河洛大鼓的研究和创新。他的艺术创作贴近百姓生活,作词语言朴实,作曲在继承传统唱腔基础上融入民谣等音乐元素,旁白借鉴相声、评书的表演元素,使河洛大鼓传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


另外,张怀生在推广、传承河洛大鼓上也不遗余力。2013年,他开始自发走进学校,免费宣传河洛大鼓。他在洛阳市西工区王城小学、西下池小学、凯旋路小学、芳林路小学开设河洛大鼓班,教学生演唱河洛大鼓。他的推广收到了一定效果,请他教唱河洛大鼓的学校越来越多,如今洛阳高新区、涧西区、西工区、瀍河区、洛龙区、偃师市都有学校开设河洛大鼓班,请张怀生前去教学。


张怀生对河洛大鼓是真喜欢,教学也是真卖力。他的师兄白治民说,为方便教学和演出,张怀生买了一辆车,三个多月跑了一万多公里,“快60岁的人了,劲头儿真是大”。张怀生的努力,收获了不错的成果,如今有几千名学生跟着他学习河洛大鼓,这让他无比自豪和欣慰:“这些学生都是河洛大鼓的明天和未来,我的功夫没有白费,能把河洛大鼓传承好、推广好,再累都是值得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