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从2006年起停止对华粮食援助,这标志着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其中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
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什么是杂交水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水稻的形态各不相同,有的秆长,有的秆短,有的穗大,有的粒粗,假如让穗大的水稻和粒粗的水稻相结合,它们的下一代是不是就会长得既穗大又粒粗?像这样不同品种之间的交配,就叫杂交。杂交品种的后代,可以同时具备“父母”各自的优点,甚至会更强大。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简单。交配是让花的雄蕊和雌蕊配种,可水稻是雌雄同体,自花授粉,当时的权威看法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如果就此放弃,可能直到今天,我们国家依然在接受着联合国的粮食捐赠。幸运的是,袁隆平站了出来!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饥荒严重。当时袁隆平只是湘西安江民校的一名教师,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1964年,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第二年,袁隆平又在14000多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袁隆平的研究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他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
秉持着这样的想法和坚持不懈的试验,杂交水稻终于问世了,它比常规稻可增产20%,一年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
杂交水稻被印在纸钞上
因为杂交水稻具有个体高度杂合性,杂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需要年年制种。近年来,杂交水稻的产量一路增加,第三代杂交稻已经实现了亩产1530.76公斤!现在,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74公斤,连续多年超过国际400公斤的安全标准线,袁隆平功不可没!他在短短数十年间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
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解决了中国粮食短缺问题后,袁隆平将目光投向了世界。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开花结果开始,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范围内消除饥饿做出了卓越贡献。
2006年,袁隆平援建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决心要将杂交水稻全面推广开来。初期,团队成员面临很多技术性问题,比如,马达加斯加有一种青蛙,不吃害虫却爱吃水稻;又比如,该国的变色龙喜欢在成熟的稻田上爬行,压倒大片稻田从而导致减产……袁隆平团队逐个攻克,手把手教当地农民种植,将每公顷产量从2.5吨提升到7吨。2017年,马达加斯加遭遇了一场水灾,该国农业专家划着船去看稻田时发现,当地的秧苗都倒了,只有中国的杂交水稻还屹立在那里。后来,杂交水稻被印上了马达加斯加面额最大的20000元纸钞,并被列入国家的发展国策。
结缘海水稻,一人惠亿人
2016年12月,首届国际海水稻论坛开幕。这是由袁隆平院士发起的一个国际性学术会议,“海水稻”项目正式启动。
研发“海水稻”是因为我国耕地资源不多,却有不少盐碱地。“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按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2020年,袁隆平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种植示范,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
“海水稻”试种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改良,亩产逐年递增,在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收获着一个又一个丰收年。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他曾说:“我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就跟我的助手在一起,坐在稻穗下乘凉。”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为“稻粱谋”,为民生计,他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E学课堂
扫码观看电影《袁隆平》,了解“杂交水稻之父”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