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信息时代,我们不出门也能知天下事,然而对待传言,如果我们不能理智客观地分辨是非,那么传来传去,就很可能会闹出笑话,甚至造成坏结果。今天的这个成语故事,希望能让大家引以为戒。
春秋时,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因为他年龄大,人们都称他为丁公。
丁公是个农夫,家中以耕地为生。当地没有河流,浇地都用井水,但丁公家中没有井,到庄稼需要灌溉浇水的时候,必须到其他人家的井中汲水,然后一担一担地挑到自己的地中灌浇。为了能及时汲水浇地,丁公家中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专门负责汲水浇地之事。
这样过了好几年,丁公觉得自己家中没有井十分不便。从别人家井中汲水浇地,往往要比别人家晚几天,因此收成也没人家好。而且得有一个人专司浇地之职,家中其他农活有时也来不及做。于是,丁公下了决心,在自己家中的田头凿了一口井。看着井水从沟渠流向自己耕种的地中,丁公全家都高兴地笑了。
从这以后,丁公家中用不着再派一个人在外面专门负责汲水浇地了。丁公便告诉人家说:我家凿了一口井,等于挖到了一个人。其中有的人没听清楚,就把丁公的话传成:丁公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整个宋国。
宋国国君听说丁公竟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十分惊奇,便派官员去向丁公询问这件事。丁公回答说:我说的是我家凿了一口井,等于家中多了一个能劳动的人,而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
官员回去向宋国国君如实做了禀报。宋国国君笑着说:我想,井中怎么可能挖出人来呢?原来是这么回事。
后来,“丁公凿井”这一典故,用来比喻语言辗转相传而与事实相去甚远。
【成语解释】 春秋时,宋国丁某在自家凿一井,可以节省一个人力,说“吾穿井得一人”,别人以为他从井中挖得一人,比喻语言之辗转传误。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察传》:“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近 义 词】 穿井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