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E学江苏▪科普中国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9期  总第6065期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9期  下一期
新冠病毒为何不断变异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1-10-11 16:16:35

今年暑期,由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德尔塔所引发的疫情在国内多地持续散发。与此同时,德尔塔毒株在国外肆虐的脚步也未停歇。当大家都在害怕德尔塔毒株的高传染力和突破性感染率时,另一种变异毒株拉姆达也引发了关注。新冠病毒为何不断变异?变异毒株一般有哪些特点?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新冠病毒这个“隐形敌人”?

 

病毒为何会变异


变异是生物界存在的普遍现象,病毒也不例外,且病毒变异更快更容易。正如人需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一样,微生物也需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而变异就是它们适应环境并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


病毒的结构十分简单——蛋白质外壳包裹着遗传物质,遗传物质仅有DNA或RNA。病毒没有独立的生命系统,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存活。一旦进入细胞,病毒的DNA或RNA便开始大量复制,在数万到数亿次的复制过程中,病毒会随机出现复制错误,也就是发生突变。


一般而言,疱疹病毒、乙肝病毒等DNA病毒不太容易变异,因为DNA是双链结构,即使复制过程中某一条链出现错误,还可以通过另一条链纠正异常,因而突变率相对较低。相对而言,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没有DNA病毒的“校正机制”,在进入细胞快速复制时,非常容易发生变异。


为了应对人体和生物体(统称为宿主)内免疫系统的围追堵杀,以便在宿主体内长期生存,病毒必然会以变异的方式来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封杀。变异毒株往往传播性、生存力更强,从而使自己成为优势毒株,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科学研究指出,随着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细微的进化和突变。如今,全球范围内已出现许多种新冠变体,如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拉姆达等变异毒株。

 

变异毒株威力大


层出不穷的新冠变异毒株,总是让人措手不及。目前,全世界最主要的流行毒株当数德尔塔变异毒株,而另一种新型变异毒株拉姆达也不可小觑。


德尔塔毒株——无接触14秒也可传染 德尔塔变异毒株出现了15处基因突变,使得变异毒株能部分避开人体内的一些中和抗体,可能出现“免疫逃逸”,并容易入侵人体细胞,传播速度快,传播力增加了一倍。


德尔塔毒株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病毒载量高,为之前流行毒株的1260倍,病人呼出的气体毒性大。这种高浓度病毒颗粒的特点,导致德尔塔变异毒株具备更快的病毒复制能力和更强的传染性,无接触情况下14秒也可传染。


此外,德尔塔毒株进入人体后潜伏期短,感染后治疗时间长,也容易发展成重症。


拉姆达毒株——多国发现,危害待考 拉姆达毒株最早于2020年8月在秘鲁被发现,目前至少有3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拉姆达毒株感染病例。2021年6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需要留意的变异病毒”(Variants of Interest)之一。


拉姆达毒株的刺突蛋白存在数种基因突变。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相比,拉姆达毒株潜在具有更高传染性、更强抵御中和抗体的能力。不过,世界卫生组织下属泛美卫生组织新冠事务负责人西尔万·阿尔迪吉耶里介绍,拉姆达毒株的传播数据目前尚不完善,因此很难将其同德尔塔、伽马等变异株进行比较,也尚无证据表明它比其他变异株危害更大。

 

积极应对“隐形敌人”


新冠变异毒株来势汹汹,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隐形敌人”?


从国家层面来看,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强调,各国在持续监测病毒基因变化情况的同时,重点要降低病毒传播速度。病毒传播越快,发生变异的机会就越大。不能让病毒在人群中失控地传播,这样才能降低基因突变的发生率。


新冠病毒变异后,疫苗是否还有用?虽然目前的新冠疫苗无法完全阻断德尔塔病毒,但能够大大减少重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相比未接种疫苗的病例,接种疫苗的病例从确诊到产生抗体阳性的时间短,住院时间也短。所以,在符合接种疫苗的条件下,大家要积极接种疫苗,筑牢防疫屏障。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病毒的警惕性,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一定要佩戴好口罩,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勤洗手,常通风,规律运动,摄取优质营养,保证充足睡眠;非必要不出境,不接触境外输入人员,不去中高风险地区旅行;等等。

 

 

【E学课堂】

 

新冠疫苗加强针来了, 打加强针安全吗?哪几类人群可以接种加强针?扫码查看官方回应!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