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打开方式花样多
“周末终于可以睡到自然醒了!”“我的梦实现啦!”“孩子们的快乐童年回来了!”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很多家有中小学生的家庭,生活迎来了一副新面貌。本报调查数据显示,69.34%的学生作业量减少,业余时间安排更从容;47.58%的学生课后生活更丰富、身心更快乐;33.69%的学生周末参加校外培训趋于理性化;10.32%的学生周中学科类培训紧俏,比以往更加忙碌。由此,周末去哪儿对无数家庭来说成了一道多选题,不同的打开方式收获了更多惊喜。
艺体培训变成“香饽饽”
“以前周末还要上奥数、英语等课外培训班,我只有周六下午有时间练足球,现在周日也空出来了,我太开心了!”就读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的贾飞同学兴奋地说道。南湖公园的足球场上,他和小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
除了体育,艺术、科创类培训也颇受欢迎。“编程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试错,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比较辛苦,但儿子还挺积极主动,能看出来是真的喜欢。”家住浙江杭州的吴女士表示会继续支持孩子发展兴趣爱好,让梦想变得更火热。
外面的世界成为新课堂
周末,湖南省长沙市清水塘北辰小学的刘伊宁同学在父母的陪同下,登上了望城区九峰山。“走进山野,我亲密接触了蝴蝶、飞蛾、青蛙等野生小动物,欣赏了大自然秋日的画作,简直心旷神怡。”刘同学非常喜欢这堂沉浸式“自然课”。“上周末我们还去了湖南省科技馆,轨道交通、太空探索等展厅让我大开眼界,我还体验了一把高铁驾驶,完成了发车、刹车、进站等操作。既好玩,又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别提多有趣了!”
志愿服务好处多多
还有很多中小学生报名成为志愿者,选择在周末走近公益事业。“参加了几次公益活动后,以前的小懒虫、小胖墩都变得勇敢了,身体也变强壮了,还会主动帮着大家背东西,现在徒步十公里都不成问题。”家长们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欣喜。
北京市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愿队队长于有君说:“我们的周末清山行活动,最多时有50多个孩子报名参加。他们当中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5岁。活动中,孩子与家长都在变,从当作郊游到全身心地守护净土、奉献爱心,周末生活变得更有滋有味。”
“宅家”别有一番风味
和孩子一起读书、看电影、学做甜品、整理房间……家住安徽省芜湖市的于女士会在周末带着孩子体验生活百态。“我们交流观后感和生活技能,才发现孩子比我想象中知道的更多,看来有效的亲子陪伴比整天围着孩子的成绩转更重要。”
落地,各地频出妙招
不久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晒”出了一组数据,“97.5%的家长对学校新学期减负提质各项措施和成效表示满意,其中六成以上表示非常满意。”这是“双减”政策落实成效的有力证据,也是各地“政策组合拳”协同发力的成果。
上海:“15分钟幸福圈”
周末全家一起粉刷社区座椅,用废弃的瓶盖和筷子帮助社区“旧貌换新颜”,在社区学农事、做手工、学说上海话……“双减”后,上海各街镇社区深入挖掘亲子实践活动,打造上海红领巾的“15分钟幸福圈”。
“参与社区活动,不仅提升了孩子待人接物的能力,还帮助她养成健全的社会人格。周末有了更多亲子互动的时间,家庭氛围也更加和谐。”上海市静安区科技学校四年级学生张悦晴的妈妈陈慧琼说道。
北京:点“餐”到校丰富课后服务
北京市西城区教委整合区属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资源,推出了课后服务“菜单”。“菜单”里既有竹笛、中国舞等清新范儿的“爽口菜”,也有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等科技范儿的“创意菜”,还有武术、剪纸等有滋有味的“传统菜”。
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副主任蔡冬梅介绍,“这200多道‘大菜’经过了摸底及专业评估,达标后才上榜的。我们希望孩子们放学后不仅有的学,还能学得好。”目前这份“菜单”已在该区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试点,未来将逐步实现区属所有中小学按需“点单”。
江西:“智慧作业”为落实“双减”提供技术赋能
依托“赣教云”平台的“智慧作业”系统,将光学扫描识别、云题库、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学生日常纸质作业中,利用点阵笔、高拍仪、高速扫描仪等方式动态采集学生每日作业学情,即时生成每个学生专属的错题集,免费为学生精准推送错题微课视频、举一反三试题。系统还会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范围、学生学情大数据,自动挑选适合学生能力的作业题目,杜绝机械性、重复性、无效性作业。
“老师再也不用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都心中有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写作业也不喊累了。”江西省南昌市湾里五小校长刘成长说,“智慧作业”为减负增质注入了“智”动力。根据“智慧作业”系统大数据统计和调查问卷回访,使用了“智慧作业”项目的学校,作业量整体减少约三分之一,学生作业正确率提升了3%~5%。
“加减法”,家校社共携手
虽然“双减”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根据本报调查,63.16%的家长表示对“减负”后的教育仍有所焦虑。一方面,家长们担心作业量减少后,孩子无法应对未来的中高考;另一方面,部分家长觉得依靠自己的能力很难辅导好孩子。
“减”出的焦虑怎么化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佘宇表示,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要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优化课程设计,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考试频次,强化作业管理,优化作业设计,完善作业监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佘宇说。
“很多家长担心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在教育上实现‘齐步走’,但由于个体差异,实施起来并不容易。教育并不是一场竞赛,而是要让每个人成为真实的、最好的自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道。
孩子们想成为怎样的自己?他们眼中理想的周末是什么样子?依据本报调查,“参观旅行,收获知识、开阔视野”获得了89.47%的支持率;“志愿服务,助人为乐、提升社交能力”获得了57.89%的支持率;“看书、听音乐、看电影……享受独处乐趣”的支持率同样是57.89%;而“上课外兴趣班,广学技能、结交新朋友”的支持率也达到了31.58%。这些数据说明,孩子们并不排斥在课余时间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只是希望学习方式更加丰富多元、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一边是家长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担忧,另一边是学生对快乐学习的向往,如何平衡?陕西省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副主任王雅荔建议家长放下焦虑,引导孩子做好三件小事,过一个快乐的周末。
增长技能 读一本书、做一次手工、学一道菜……让孩子提升自理能力,学会享受生活,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保持健康 坚持运动,跑跑、跳跳、走走,天气不好时在家和孩子一起拉伸、深呼吸,甚至是哈哈大笑。
愉悦自己 发掘并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爱音乐的就学一首歌,爱社交的就聊一会儿天,爱走神的就放空自己“认真”地走一会儿神……
另外,做好“减负”和“提质”的“加减法”,还需家校社共携手。“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佘宇认为,要真正达到“减负”效果,必须深入推进家校社共育,多角度解决学校、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需求,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实施才刚起步,做好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的协调还需时间,但前景甚为可观。周末怎么过?不妨多听听孩子的心声,给他们一点“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让他们的身体、大脑真正“动”起来。
【E学课堂】
“双减”之下,父母如何做好放学后的接力工作?如何助力孩子的成长,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扫描二维码,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