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E学江苏▪史海拾贝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2期  总第6083期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2期  下一期
“消失的文明古国”系列之古格王国:世界屋脊上的绝唱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1-11-22 11:01:14

在世界屋脊,高山、峡谷、冰川、戈壁等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可以被找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荒凉之地,存在过一个强大的王国——古格王国。它曾主宰着青藏高原地区与南亚国家间的黄金、盐、羊绒贸易,也留下了璀璨的壁画、佛像等旷世杰作。就是这样一个拥有成熟灿烂文化的王国,却在一夜之间突然消亡,只留下些残垣断壁证明着曾经的辉煌……

 

壁画揭开王国建造之谜


古格王国创建于公元10世纪,它坐落于平均海拔4500米、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阿里地区,依山而建,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


在层峦叠起的土林中建造王国并不容易,当地没有木头和石材,古格人就在山顶利用自然资源建造了大大小小的窑洞,这也成为古格王国遗址的一大特色。但王国的宫殿、寺庙等却是采用稀缺的木头为建筑材料。也许有人会有疑问,这么多的木材是从哪儿来的呢?在古格王国遗址的一处壁画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壁画中描绘了人和牲畜运送木材的场景。原来,当时得到木材的主要途径是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和尼泊尔等地,用牦牛将木头一根一根运到古格,这些珍贵的木材就被用在王宫建筑上。


古格王宫遗址分为夏宫和冬宫。夏宫建在地面,由于年久失修,仅留断墙残垣。冬宫修在地下,即使里面已经空无一物,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的恢宏。


在王宫的另一方建有两个寺庙,分别为红殿和白殿,因各自墙壁的颜色而得名。殿内藏有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壁画,气势宏大,风格独特,全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精美程度甚至可以与敦煌壁画相媲美。据说当时的画师只用了3种颜色来绘制这些壁画,红色为红珊瑚研磨而成,黄色是金,绿色为绿松石,多年来壁画色彩依旧鲜艳,历久弥新。


或因叛乱而惨遭灭国


根据考古学家的初步统计,现存古格遗址内有400多座庙堂、房屋和近千孔洞窑,各类佛塔28座,另外还有58座碉楼、4条暗道和大小11座粮仓,足以抵御并击败外来侵犯和掠夺。


就是这样一座看似强大的王国,却在雄踞西藏700多年后神秘消失,所有关于它的相关记载都停留在了1630年之前的繁盛时代。对古格王国的灭亡流传着多种说法,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是,1633年,古格王的弟弟勾结了与古格同宗的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企图推翻古格王朝。然而,建在山上的古格王宫是西藏防守能力最强的建筑,整个王宫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上,其他地方都是悬崖。战斗持续了很久,拉达克人开始勒令古格百姓在半山腰修建另一座石楼,他们的想法是等这座石楼修到和山顶一样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拿下古格了。


但是,这座石楼并没有修完。传说由于拉达克人强迫老百姓夜以继日地修石楼,百姓在山下非常凄苦地唱歌。歌声被古格国王听到了,国王非常难过,为了挽救百姓,他最终选择了投降。据杨公素《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藏地方斗争史》及伍昆明《早期传教士进藏活动史》记载,古格的最后一个国王及家人被拉达克人押回拉达克都城列城,关进了监狱。


古格王朝覆灭后,被归入拉达克版图,最后被西藏地方政府重新收回。


未解之谜留待后人破译


古格王国最神秘的地方在于,拥有十万百姓的王国是如何在一夜之间彻底消失的,而这段历史几乎空白。综观西藏札达县的地理环境,现在的象泉河沙漠化程度已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十万之众的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因此有人猜测,这种地貌形态的变化,或许是古格消失的原因。另外,还有很多诸如天灾、瘟疫等猜测,但似乎都不足以使得古格王国突然消失,而且这些猜测都找不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那么,古格还有后裔吗?在阿里地区萨让乡的谷地中聚居着几十户人家,人口不足700人。在萨让居民的传说中,他们就是400年前拉达克人进攻古格王国后被追赶侥幸逃脱,并定居下来的古格后裔。现在,这里还留有不少古战场的遗迹。乡里人说,他们屋后一座残破的老房子墙上,还留有古格风格的壁画。但除此之外,似乎没有更多有说服力的证据加以佐证。


在荒漠中消失的古国太多太多,淹没在沙海里的文明也太多太多,这些难解的历史之谜,将来恐怕要靠跨学科的学者们通力合作才能破译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