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E学江苏•史海拾贝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1期  总第6143期  2022年04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1期  下一期
“课本之外的历史”系列之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何晚景凄凉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2-04-25 15:20:40

自明初开始,我国沿海地区就一直遭受着倭寇的侵扰,以戚继光为首的戚家军在抗倭的战场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们在沿海地区抗击倭寇多年,沉重地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也因此而闻名天下。不过,平定倭乱后的戚继光去哪儿了?他所带领的戚家军命运又如何?

 

因党派之争被罢官回乡


戚继光在军事领域能有如此建树,除了自身的才干之外也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张居正十分欣赏戚继光的才能,处处给予他帮助,可以说是戚继光的“伯乐”。正因如此,坊间传言戚继光曾向张居正行贿,甚至“时时购千金姬”送与张居正。


无论行贿是否属实,戚继光最终都受到了张居正的连累。万历十年,一手创造了明朝中兴盛世的首辅张居正病逝。不久后,万历皇帝和朝中大臣开始清算他的党羽,而戚继光作为他的亲信、盟友,自然免不了被牵连。就这样,征战一生的军事奇才戚继光被远调广东。


“辕门遗爱满幽燕,不见胡尘十六年。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戚继光在蓟镇驻守十六年,为这个地方带来了长达十六年的和平。得知他要被调往广东的消息,当地百姓泪眼相送。


戚继光是一位武将,在和平地界实在难以发挥其真才实学,这无异于被贬官。尽管心中万般不愿,但圣命难违。可朝廷对他的清算并没有就此止步。在广东郁郁不得志的戚继光勉强赴任一年,便托病自请去职,没想到又遭到张希皋等人的弹劾。这一次不是被降职贬官,而是被罢官回乡。


回乡路过广东梅岭时,戚继光发出“依稀已觉黄粱熟,却把梅关当玉关”的感慨。可见,此时的戚继光虽然已经丢失兵权,但他心中向往的还是塞外的戎马生涯。


一代名将家破人亡,黯然离世


受党派之争影响,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也被罢官回乡。本以为兄弟二人能团聚一堂,可当戚继光回到老家时,见到的却是戚继美一家三口的尸首。原来戚继美的儿子在回乡途中不幸染病去世,夫妻二人难忍悲痛,也于归乡途中相继病逝。


仕途的不顺加上亲人的离世对戚继光来说无疑是双重打击,送别弟弟之后,原本健硕的一代将领头发花白,苍老了许多,而妻子王氏也在不久后弃他而去。


原来,戚继光与王氏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却一直膝下无子。在封建观念的影响下,戚继光在外纳妾并生下了几个儿子,得知这一切的王氏大怒,万般无奈下也只得接受这一现实,并将几个儿子中最聪明伶俐的戚安国收入膝下,悉心加以培养。无奈造化弄人,戚安国染病早夭,王氏的精神因此几近崩溃,最终愤而出走,带着二人留存不多的积蓄离开了。


万历十五年,传奇名将戚继光在接连失去亲人的打击后黯然离世,享年60岁。其一生“水路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撰写的两部重要兵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对后世的军事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戚继光去世消息甫一传出,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百姓都纷纷建立碑刻、亭台来纪念他,可当朝皇帝和官员对这个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抗倭将领却没有丝毫表示。直到万历二十年,朝鲜遭日本入侵而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朝廷才想起这个曾为明王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戚继光,提出了祭祀和抚恤。


戚家军功成未赏却尽遭朝廷屠戮


前有岳家军,后出戚家军。戚家军在戚继光的严苛训练下大败倭寇,战无不胜,成为闻名天下的常胜军队。但很少有人知道,被誉为“16~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的戚家军,最先其实是由农民和矿工组建而成的。


戚继光被罢官回乡后,军中曾由他提拔的将士也或多或少被贬被撤,士气大不如前。但万历二十年,日本攻打朝鲜,抗倭常胜军队戚家军义不容辞前往援助。戚家军在吴惟忠的领导下大获全胜,而战前允诺士兵的赏银却迟迟未能发放到将士手中,军中不免出现了一些怨气。


据史料记载:“蓟三协南营兵,戚继光所募也,调攻朝鲜,撤还,道石门,鼓噪,挟增月饷。保诱令赴演武场,击之,杀数百人,以反闻。”万历二十三年,蓟州总兵王保多次被戚家军讨要赏银无果,便心生一计,将戚家军引诱至演武场,以兵变为由对戚家军进行大肆屠杀,史称“蓟州兵变”。


据《朝鲜王朝实录》《明实录》记载,此次兵变,戚家军共有3000余人被杀,主力军队基本消亡殆尽,戚家军也就名存实亡了。这样一支高素质且有战斗力的部队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戚家军自成军以来,战功赫赫。剿灭倭寇,援朝抗倭,罕见败绩。但任谁也想不到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竟是以这样的方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终其一生都在向着自己年轻时立下的志向而努力,就连他的儿子名字都带上了“国”字,可见其爱国之志。再看其晚年遭遇,实在令人唏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