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千百年来,汉朝的“飞将军”李广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歌颂吟咏的对象,其英勇的形象在民间可谓根深蒂固,他巧计退兵、射石博虎的故事也家喻户晓。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代名将,屡建功劳却屡次无封,一生郁郁不得志。
一代名将,无缘封侯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与匈奴征战数十年,打了大大小小七十余仗,直打得匈奴人望风而逃,避走阴山。匈奴人对他又敬又怕,称他为“飞将军”。
李广“猿臂善射”,“才气天下无双”。有一次,李广率军出击匈奴,因为敌众我寡,负伤被俘。匈奴骑兵用搭袋在两匹马当中做了个临时担架,把李广躺放在上边。走了十余里,李广假装死去,让敌人放松了警惕。他则瞅准机会腾身跃上旁边的马背,将敌兵推下,用夺来的匈奴骑兵的弓箭射杀追兵,向南急驰数十里逃回要塞。
汉文帝曾对李广感慨道: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帝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有了汉文帝的这句话,加上身经百战、声名显赫,李广晋爵封侯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他先是被汉景帝猜疑,后又不得汉武帝的信任,戎马一生,至死都未封侯,而一些才华比不上他、资历没有他老的人,却一个个高升,一个个被重用。
特别是他的堂弟李蔡,当年和他一道从军,才能和名望都远不及他,却步步高升,在汉武帝时被封乐安侯,位列三公。就连他过去的部将甚至士兵,也有许多人取得了封号。难怪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感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气量狭小,任性冲动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过,李广也有气量狭小的一面。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打了败仗被免官、闲居在家时,一次去城郊应酬,回来晚了。到霸陵亭的时候,喝醉酒的霸陵尉呵斥李广,不让他进去。李广的随从赶忙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尉居然不给面子,出言不逊: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更何况是前任的呢!非得让李广住宿在霸陵亭下。李广为此怀恨在心。不多久,匈奴入侵辽西,李广被重新起用,就请求把霸陵尉调到军中效力。等霸陵尉一到军中,李广就找借口把他杀了。
李广让人诟病的,还有他的自负任性。李广“自负其能”,无论打仗还是狩猎,都喜欢冒险、任性而行。作战时,无论情况再紧急,只要敌人不在数十步之内,李广就不射箭,所以多次使自己的部队陷入危机。
一次,有三名匈奴兵侵扰边境,时任上郡太守的李广忘记自己是一军之主帅,连一声招呼都不打,就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里地,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却遇见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李广使用巧计迷惑敌人退了兵,带领队伍侥幸逃回大营,而大军居然不知道李广去了哪里,因而未能接应他。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出他的任性冲动和自负其能。
因迷路而自刎,子孙结局凄惨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出任前将军,因迷路而延误军机,未立寸功,愤而自尽。
李广死时,他的两个儿子李当户和李椒早已战死,只剩下小儿子李敢,因战功被封为关内候。
丧父之痛刻骨铭心,李敢将父亲的死归咎于卫青,伺机将卫青击伤。卫青不愿张扬,没有处分李敢。但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忍不下这口气,趁一次李敢跟随皇帝去甘泉宫游猎的机会,射杀了李敢。
李广的孙子、李当户的儿子李陵,承袭了家传的射法,颇负盛名,被武帝称赞很有李广之风。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自告奋勇率领五千士兵出居延海以北,不幸被匈奴单于所率八万余骑兵包围。李陵率军血战几天几夜,终因粮尽矢绝、救援不继,被迫投降。汉武帝因此震怒,此后又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其三族,把李陵的母亲、兄弟和妻子都诛杀了。从此,这个延续一百余年、名将辈出的军人世家便彻底衰败了。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士兵爱戴、同行佩服、敌人闻风丧胆的良将,也是一个悲剧英雄。李广自杀身亡时,全军将士皆痛哭失声,远近百姓听了也难过地流下眼泪。虽然他的行事有让人诟病的地方,但这丝毫不影响后人对他的尊敬。唐德宗时,李广被列为“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他又被追封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