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期中过后,不少班级开始张罗班干部换届竞选的事。台前幕后,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场内心大戏。
“那天老师刚把竞选表传到群里,短短十分钟就被下载了50多次,几乎每位家长都下载了一份。”江苏一位学生家长说,表里罗列了每个岗位的不同分工及加分,分数可以用于平时的评比,加分多的人有资格竞选校三好、区三好。虽然班级群里没有任何动静,但能看得出来,家长们对孩子竞选这事很上心。
安徽的刘女士也不例外,在下载了表格后,她紧急召开家庭会议。得知孩子想竞选“图书管理员”,刘女士极力劝说孩子选一个“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岗位。不仅如此,家长之间还相互打听对方孩子的竞选意愿,关注程度可见一斑。
为了竞选班干部,同学们也很拼。除了积极准备演讲稿之外,同学间还会互相拉票,为竞选争取更多胜算。
三年级的小祎在竞选前几天,就经常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保证:“等我当上体育委员,课上带大家做游戏。”最终他成功当选。说到竞选秘诀,小祎表示主要靠演讲和平时的表现。二年级的廷廷最近也参加了竞选,可惜只得了三票,用他自己的话说,“连个弼马温都没选上”。临睡前聊起竞选的事,廷廷告诉妈妈:“演讲稿里有一句话我不太同意。我说失败了不会气馁,但其实真的很伤心。”
而在北京的一所学校,同学们即使落选也有“甜头”。竞选时,每个同学都领到了一颗糖豆,如果觉得谁适合做班干部,就把糖豆送给对方。“糖豆不但是选票,还是落选孩子的安慰品。”老师说,之后班干部们还要将“选票”与同学分享。
调查:当班干部的N种理由
班干部竞选犹如一颗石子,在学生和家长心中激起“千层浪”。一项调查显示,超七成孩子想当班干部,超六成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当班干部。问及为什么,孩子们给出这些答案。“很威风,小朋友都听我的。”“和老师走得近,消息很灵通。”“能锻炼自己,也会更严格要求自己。”……
当然,有的同学对这事兴味索然。有人觉得“什么事都要给大家带头,很有压力”,更为现实的顾虑是,“琐碎的事太多,影响学习和玩的时间”;有人觉得当班干部“受累不讨好,容易和同学产生矛盾”;还有同学坦言“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从一二年级时觉得新鲜好玩,到三四年级时自我评估,再到五六年级时更关注自我能力,从懵懂到逐渐清晰,同学们对“班干部”这个概念有了沉浸式的体验。这些回答背后,也反映出不同年龄段学生对“当班干部”的不同认知。
那怎么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当班干部呢?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专家刘倩认为应考虑三点,同学们可以自测一下:一是集体服务观念有没有,二是当班干部的意愿强不强,三是能力够不够。同时,还要考虑当班干部后会占据一些学习时间,需要同学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判断。
那么,同学们心里想的“当班干部”和家长想的是一回事吗?调查发现,家长大致有以下几种心态。“佛系”的家长比较看淡,觉得如果能当选,对孩子是个锻炼的机会;一部分家长认为当班干部就要当班长这类“重要岗位”,因为“对升学履历有点帮助”;还有家长觉得,班干部就是“帮老师收收作业,监督同学学习,耽误孩子学习”。部分成人视角的答案,直奔结果而去,带着些功利的意味,或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观点:“全员上岗”你怎么看
在“全员上岗”的热帖下面,网友纷纷为老师的教育智慧和善意点赞,还有网友回忆起自己那些年当班干部的经历。“当年我当上班长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来一根柳条,哪个同学坐姿不端正,我一柳条抽在他的课桌上。后来老师找我谈话,说班长可不是这么当的。”“小时候我偷偷用红墨水在一道杠臂章上多添了一笔,把它变成了两道杠,被我妈严肃批评了。”……
帖子的评论区也成了大型“班干部交流现场”——“儿子是‘红领巾管理员’,每天上学都不用我提醒他戴红领巾。”“朋友女儿是‘自行车管理员’,但班里没人骑车,于是她动员闺蜜一起骑车上学。”……
别看同学们的头上只是多了一个“名头”,对荣誉格外敏感的他们,如果能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并从中获得参与感、责任感、价值感,无疑是好事一桩。就像一位家长留言所说,某天担任“灯长”的儿子迟到了,老师和同学都没有开灯,“孩子回家后说,从没觉得自己如此重要过”。
其实,“全员上岗”并不新鲜,多年来各地皆有之。“人人都是班级的管理者和服务者,这样能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湖南一位班主任的经验是,除了值日班长每日轮换,其余岗位一学期轮换一次,如果其间发现学生的责任心下降,或对所处岗位兴趣不大,会通过调岗来保持同学们的积极性。
“我会预先就岗位设置和优化征集孩子们的意见,还会设置一些流动岗。”湖北一位班主任欣喜地看到,在轮值的过程中,学生们得到了锻炼,他也从中发现了每个学生的特点,并基于此设置了更细的固定岗。
在一片赞美之外,也有人对这种做法提出疑问:都是班干部,到底谁管谁?如果换新班主任,不再用这种制度,孩子会不会失落?每一个岗位都实用吗?孩子能否获得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对此,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柏红秀认为,教育是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全员班干制”不失为一方试验田,而要想开花结果,还需科学播种、用心浇灌,激发孩子们的公共服务意识、参与精神,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责任中快乐成长。
实践:班干部“上岗”策略
“全员上岗”冲上热搜后,不少班主任纷纷晒出自己的班干部管理办法。我们发现,“学习好才能当班干部”这个曾经的“硬指标”正慢慢发生改变。
抽签、竞选、推荐、按学号轮流……班干部轮岗制成为很多班主任的首选。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担任班主任时就采用了这个方法。他设立了值周班长(数名,轮值两周)、值日班长(按学号轮值),这些学生与常务班长、班委等一起,各有不同职责,共同负责班级事务,凡事做到有章可循。
还有班主任推荐“组阁法”,如组建三四套“班子”,班长由竞选产生,放权班长各自“组阁”,每套“班子”轮流“执政”一周,每月、每学期评选“优秀班子”。在“执政”过程中,他会注意引导学生反思,该怎样去开展班务活动,如何与同学沟通,不断提升班干部的领导、沟通、执行等能力。
放权后如何对班干部手中的“权力”进行约束?教师除了要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外,还要从意识上帮助学生明晰:为什么要当班干部,如何当班干部——做好表率,服务班级、服务同学,享受劳动的价值。要多向学生强调班干部的责任,弱化岗位的头衔,避免“权力”的滥用,滋生“腐败”空间。
在班级细分岗位的设置上,不同年龄段也有差异。低年级会更富趣味性,在四川的刘老师班里,管理扫帚的同学叫“哈利·波特”,提醒大家喝水的同学叫“健康天使”,还有乍一听让人摸不着头脑的“4+1执事”(班上每人有都4个资料收纳袋和1个文具盒或笔袋)。“那些名字奇特的,也是小朋友们最爱喊的。被叫到的小朋友很开心,他从这个名称和岗位上获得了价值感。”刘老师说。
而到了高年级,岗位会偏向学科一些。如语文学科会增加班刊管理员、课前小主播、领读员等。有的班里还会出现更多项目式的创造性岗位,如班级小剧场管理员、导演,某个项目的“总经理”等。
其实,无论当不当班干部,重要的都是体验本身。在学校里尽可能多地尝试和体验,经历各种身份下的成功和挫折,慢慢学会坚持、取舍和放弃,有过这样的体验,同学们才能得到除了成绩之外的人生收获。
【E学课堂】
都说教育管理是一门艺术,扫码走进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故事,聆听学生成长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