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创造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将时间的长轴回拉30年,那是1993年3月。彼时的北京春意融融,3月18日,全国首届科技人才技术交流洽谈会顺利开幕。展馆内人潮如织,招聘人才、转让技术、洽谈项目,热闹程度胜似春节期间的商场。在短短4天的洽谈会上,总成交额近2亿元人民币、5000万美元,3万余人洽谈流动。组委会欣喜于如此盛况,便发出倡议,将3月18日定为科技人才活动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几十年来,我国无数科技工作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奇迹。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远?远到可以直抵苍穹
“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带着这个念头,南仁东拄着竹竿,10多年间几乎走遍了贵州所有洼地。途中遭遇山洪的生死瞬间,他往嘴里塞了几颗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才得以保命。而当“中国天眼”有了建成的希望,他的生命却走向了倒计时。
2017年,这个最懂“天眼”的人永远离开了我们。一年后,天上多了一颗“南仁东星”,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中,默默守护着我们。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够串联古今
同学们可能对疟疾并不熟悉,因为这种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在中国已绝迹,但它仍是世界三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拿青蒿绞成汁能治疟疾”,我国古代医者的智慧,给了屠呦呦灵感。1971年,青蒿提取物出现了对疟疾100%的抑制率。她兴奋极了,连忙把研究结果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国家。她说:“青蒿素不是我屠呦呦的,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如今,这种“中国神草”已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诗经》有言:“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和青蒿素,仿佛冥冥之中早已联系在了一起。已过耄耋之年的屠呦呦说:“国家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只要身体还可以,我还得继续……”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小?小到择一事而终一生
在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郁师傅是一位航天系统的火药雕刻师。影片中,郁师傅的助手在取东西时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工具,工具掉落与残药接触,瞬间引发爆炸。郁师傅的原型之一,就是大国工匠徐立平。曾有人问他:“这么危险,想过换个工作吗?”徐立平给出的答案是:“再危险的工作,也要有人做,而我为什么不是那个人呢?”
有人在刀锋上起舞,有人为汝瓷白头。汝瓷被视为中国瓷器烧制技艺巅峰,曾绝迹800年,而国家非遗传承人朱文立,以40万个火照(烧窑过程中用来观察窑内温度的窑具)、328个釉料配方,重现汝瓷“天青色”,使珍品瓷重现于世,惊艳世界。
60多岁的王津被人们称为“时间魔法师”,他在故宫修了40多年钟表。拆解、清洗、修复、组装……几个月甚至一年后,一件灰扑扑的古钟表,就在他手里重新“活”了过来。而跟钟表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甚至没给自己置办过几块像样的手表。
奔涌向前的历史长河,总有一些沉淀标记来路。几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接续奋斗的结果。大国工匠,大勇不惧,大任担当,他们用对专业的极致追求,在尽头不断超越,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榜样!
大开眼界:当梦想照进现实
喷出冲天蓝光的行星发动机、洞悉一切的量子计算机、高耸入云的太空电梯……电影《流浪地球2》里的“硬科技”让观众直呼过瘾。而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些科幻到极致的黑科技竟然真的可以实现!
核聚变行星发动机:推着地球去旅行 影片中,人类给地球安装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开启“流浪之旅”。这一计划听起来似乎不切实际,但专家表示,“原理上说得通”。目前,经过全人类70余年的努力,核聚变研究已从实验装置进入实验堆和工程堆“章节”。让聚变能推动星球旅行或为时尚早,但点亮一盏灯大有希望。
太空电梯:未来有望成真 太空电梯的长镜头是电影开头最震撼的一幕:一条条缆绳直通天际,轿舱飞速向太空攀升。其实,太空电梯的概念早在百年前就已被提出。近年来,多国开始了太空电梯的研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表示:“到2045年,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成为现实!”
外骨骼机器人:穿上就变“机甲战士” 多种形态与种类的机器人,成为电影对未来世界畅想的重要元素。现实中,外骨骼机器人已在各个场景中落地。例如嫦娥五号返回时,搜索回收队员即穿戴了机械动力外骨骼,瞬间变身为力大无比的“机甲战士”;在北京冬残奥会时,残疾人火炬手借助外骨骼机器人进行火炬传递……
《流浪地球》作者刘慈欣说,如果放到30年前,《流浪地球2》是拍不成的。因为投资人会认为不可信,中国怎么会有宇宙飞船、太空电梯?而现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让我们可以欣赏科幻。
的确如此,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中国科幻片中的大量细节,根本无法支撑起一个真实可信的未来世界。
强大的科技实力让我们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建设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突破深海极限,探索宇宙的边界……这些在以往看似不可能的事,早已一一实现。浩渺宇宙,中国人的“太空之家”正遨游苍穹,向茫茫宇宙讲述着中国人关于奋斗的故事。
科技的发展,也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回到家里,只需语音呼叫,就可以实现自动开灯、拉窗帘,还可以一键打扫房间;电话手表、点读笔、错题打印机等工具,让同学们享受着科技的便捷;摔倒时自动报警的手环、手表,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疫情之下的药物云共享,让科技的温度成为点亮我们生活的那束光……
大有可为:争做科技弄潮儿
同学们是祖国的未来。未来最先进的科技发明,或许并不在图纸上、电脑中、流水线上,而在每一位同学的脑海里。放眼校园,许多小发明家们用他们的无限创意,催生出许多科技产品。
小小“农场科学家”发明“虫脸识别” 你有没有想过,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做到识别人脸,还可以识别“虫脸”?为了保卫自己的小小农场,浙江一所学校的学生们设计了一款“虫脸识别”程序,只需把摄像头对准昆虫进行拍照识别,便能得知这只昆虫是否属于常见的数十种害虫种类之一。“虫脸识别”的创作者之一戴同学说:“在自己动手过后,我不仅知道了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还能自己编程,最终运用到农场中去,我真的体会到了人工智能的强大!”
“会说话”的行李箱拿下专利 “主人,别丢下我!”“你不是我的主人,别碰我!”这样聪明的行李箱你见过吗?这个智能行李箱出自安徽的范同学之手。“上次出去玩,爸爸弄丢了妹妹的推车,所以我才想要制作一个‘不会丢’的行李箱。”范同学说。她在普通行李箱上嵌入了指纹模块和蓝牙模块,“前者在非主人触碰后会发出声光警示,后者可以在行李箱与防丢卡间形成一对多广播通信,我们还能通过手机蓝牙来判断是否遗忘行李箱。”在家长的鼓励下,范同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申请了专利,没想到竟然成功了!
“儿童防坠楼神器”获得国际金奖 在第118届法国巴黎国际发明展上,中国小学生张同学发明的“连动互换防护窗”获得金奖。这项发明缘于他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张同学曾多次看到因未装防护窗而造成的儿童坠亡事件的报道,痛心之余,他萌发了改变这一局面的念头。一次坐电梯时,他由电梯工作原理得到灵感,马上行动起来,最终发明了“连动互换防护窗”,实现了当窗户向上推开时,防护窗自动落下的功能,防止意外的发生。
我们发现,在各大科技发明比赛中,兼具实用性、推广性的作品更亮眼。因为,任何发明创造要实现它的价值,都必须回归到生活生产中去。所以,持续地观察生活,以及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是许多发明创造的源泉。此外,要从一个念头孵化出一项发明创造,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的观念,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迭代优化,将创新想法转为现实。
缩短中国科幻与世界距离的背后,从来不是虚无的想象,而是中国科技的进步、文化的自信,以及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新时代科技强国之梦,正指引着新一代科技工作者追寻理想,攥紧拳头,埋头奔跑。而在这场长跑中,我们青少年也应挑起担子。看着前辈们坚实的背影,握紧交到手中的接力棒,你准备好了吗?
【E学课堂】
太空电梯如何运转,如何与地球自转同步?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什么?看完这个视频,相信你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