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梗——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
YYDS=永远的神,XSWL=笑死我了,PMPMP=拼命拍马屁,YYGQ=阴阳怪气……你是否曾在一些社交平台见到过类似用字母代替汉语的流行词汇?其实,这些特殊的语言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是这个时代的专属印记。
当然,这并不是近几年突然出现的“潮流”。20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是指存款或收入在一万元以上的家庭,那个年代,成为“万元户”是大家奋斗的目标。90后作为较早享受互联网福利的一代人,为了彰显个性,喜欢使用一些非主流语言、火星文(由符号、生僻字或汉字拆分后组成的非正规文字)。而00后、10后的青少年朋友们更是习惯使用一些简写、互联网新用词、表情包来作为自己的表达方式。
然而,这些特殊的语言体系通常只流行于某个阶段,“长江后浪推前浪”,属于前一代人的记忆随着时间的变迁便自然而然地淡去了。
作为10后的孩子,一些诸如“沉浸式”“芭比Q”“电子榨菜”等流行词汇是否常伴你嘴边?有些网络热词你真的知道它们本来的含义以及衍生意义吗?
PUA PUA是Pick-up Artist的简称,原意为“搭讪艺术家”,指在社交中一方通过系统训练,对另一方进行精神打压、洗脑等行为,让对方对自己言听计从,从而达到精神控制的目的。但一次采访中,某位演员意外将PUA说成了CPU(中央处理器),导致网友们开始各种花式玩梗,以PPT/KTV/ICU等字母代替PUA使用。
××刺客 刺客原为古代的一种职业,指那些躲在暗处,随时给人致命一击的人。而近些年的“雪糕刺客”“话梅刺客”“文具刺客”等,则是指那些其貌不扬却价格昂贵的物品。人们在付款时仿佛被其高昂的价格刺了一剑,因而称这些物品为“××刺客”。
大冤种 有趣的方言往往能催生出不少网络流行语。“大冤种”一词原本来自东北博主的自嘲,指那些受了委屈而闷闷不乐的人,后来泛指做了傻事的人。有网友喜欢用“大冤种”来指代自己或朋友,语气中透露出一股既好笑又让人心疼的复杂情绪。
类似的还有“互联网嘴替”“精神内耗”“内卷”……如果你感觉这些词熟悉又陌生,常常脱口而出但却不理解其真实意思,不妨在今后使用前多思考思考,这些网络语的本意是什么,又是如何流行起来的,相信你会有额外收获。
热词?烂梗?学会区分很重要
针对网络烂梗在学生中的流行,人民网表示,我们欢迎那些充满趣味、活泼生动的网言网语,但对恶俗烂梗、污秽表达要坚决说不。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了这些网络烂梗可乘之机。5G时代下成长的青少年学生接触智能设备的机会数不胜数,而短视频的快速发展、监管力度的不到位等因素,都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掉入互联网的“陷阱”。
“儿子才一年级,不知道他哪儿学来的像‘你个老6’‘老师,报giao’这些词,平时我们也不给他看短视频……”很显然,模仿也是他们“跟随潮流”的途径。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模仿的过程,他们通过模仿获得参与感和认同感。对这些尚未形成正确而完整的三观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人云亦云”是他们交朋友最直接的方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网络热词都是低俗、恶臭的,我们也不需要对所有的流行语都持排斥态度。我们应学会区分网络语言的含义,恰如其分地使用。当你学会一个新的流行词,不妨仔细斟酌三个问题:它的本意是什么?它为何衍生出了一个新的含义?这个环境下使用这个词语是符合正确语境的吗?如果你不确定,可以去问问家长或老师,听听他们的解释再确定这个词是否可以作为人际交流用语或书面语。
除此之外,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也十分重要。关于学生将网络词汇运用到书面作业中这一行为,山西省太原市师苑中学校的李老师说:“我会引导学生无论雅俗,多使用书面语。对一些无伤大雅的网络词语,我也不会一棒子打死,就善意提醒一下,但如果用词烂俗,我一定会认真教育。”
网络语言不仅活跃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成年人的社交中也屡见不鲜。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除了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用语外,更要以身作则,不给网络烂梗可乘之机。
警惕“文字失语症”,让烂梗远离校园
2021年1月,一个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小组在社区网站豆瓣上成立,至今已有近37万人相聚于此,为的就是摆脱文字失语。
何为“文字失语症” 所谓失语,本是医学领域一种名为“失语症”的病,指的是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病变,导致人出现听说读写各方面的障碍,“文字失语症”便由此衍生而来。当我们想对一件事或一些人发表评论时,脑海中会出现很多词,但却无法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只能对着别人的评论打下“对对对,我也是”“我的互联网嘴替”诸如此类的话语。当你陷入这种困境时,你可能已经患上了“文字失语症”。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觉得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弱,玩梗的时候可以脱口而出,但当遇到要仔细斟酌、细细表达的情况时却又哑口无言,不知该说些什么。同学们,你有过这种情况吗?
如何摆脱“文字失语症” 作为学生,如何说话、如何表达会影响学习成绩、影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所以当你感觉自己患上了“文字失语症”,不要放任不管,摆脱它!
首先,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在网络用语脱口而出之时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表达。其次,阅读经典,减少碎片化的文字输入,让书籍丰富你的精神世界,拓宽你的思维和眼界,不再局限于虚拟的网络空间。最后,敢于表达,可以通过写日记或寻找一个笔友互通书信的方式,以手写文字代替网络用语,坚持独立思考、独立表达,做一个言之有物的人。
热词进词典,与时俱进
网络时代,出现网言网语很正常。但是网言网语不等于奇言怪语,也不等于胡言乱语,更不等于污言秽语。有些网络热词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乐趣和新鲜感。
2020年,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了100多条新词汇,包括“初心”“点赞”“二维码”“卖萌”“晒”等;新修订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增加了“互联网+”“共享经济”“新常态”等社会热点词汇。此外,一些传播范围较广的日常用语,如“网红”“群主”“脑洞”等也被增补到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这无不反映了语言文化的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新事物的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争议。部分网友认为,网络词汇流行一段时间就会消失,没必要收录进词典。对此,国家语委咨询委员、第四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李行健表示,词典只有不断修订、不断改进,才能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帮助读者规范使用语言,充分发挥语文工具书的作用。
网络语言是一把双刃剑,使用正确可以百花齐放、愉悦身心;使用错误便会造成文字失语、思想匮乏。希望同学们在传播语言文字的同时能够把握好分寸,分清何为有趣,何为低俗,守护好语言本身的魅力,做一个“有话好好说”的人。
【E学课堂】
网络热词记录着社会百态,是时代的专属印记。扫描二维码,了解新华社盘点的专属于2022年的网络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