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素有“衣冠之国”的美称,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美学意蕴。其中,作为皇帝权势和地位象征的龙袍,每个朝代都各具特色。龙袍最初的颜色是什么?历史上除了皇帝还有谁能穿龙袍呢?
龙袍的颜色不只有黄色
龙袍是皇帝在出席一些重大场合时穿的袍服。我们今天在一些宫廷剧中见到的龙袍大多是黄色,其实,龙袍的颜色并不只有黄色。
据《礼记》记载,西周、东周时期“天子着青衣”,这是我国最早关于龙袍颜色的记载。在当时,各诸侯国纷争不断,君王的袍服也是五花八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不仅给自己选用了黑色作为龙袍的基本色调,而且整个秦朝“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秦朝完全是一片“黑色的海洋”。
秦朝覆灭后,帝服以黑色为主的传统并没有因改朝换代而终结,直到汉文帝刘恒时才发生变化。刘恒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位身穿黄色龙袍的皇帝。晋代以赤色为贵,皇帝的袍服又开始采用大红色。
黄色的龙袍真正兴起是在隋唐时期。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而土能生五谷、育万物,因此古代劳动人民对土是十分敬重的。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黄色属土,隋文帝认为自己身处中央,掌管大地,因此帝服开始使用黄色。唐高祖武德年间,黄色逐渐成了皇帝的御用色,此后,历朝历代几乎都有类似规定,老百姓的日常穿衣基本上就告别黄色了。雍正时期,龙袍有石青、明黄、大红和月白四种颜色,乾隆年间又增加了蓝色。
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龙袍算得上是真正的奢侈品。做龙袍的材料都很珍贵,使用的是名贵丝绸,上面还装饰着各种珍贵的宝石,做工也非常讲究。
以清代的文献资料来看,清朝有专门制作龙袍的机构,人员多达两千余人。例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其祖上在清朝就担任过江南织造职务,专门为皇帝加工设计服装,深得清朝皇帝的信任,而曹氏家族也因为这个职位获得无数的荣耀和财帛,显赫一时。
龙袍上究竟有几条龙
在古代,九五和龙都是代指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将龙绣在皇帝的袍服上,也是象征着皇帝的权威。那么,龙袍上究竟有几条龙呢?根据规定,龙的数量一共是9条,即胸前、后背各1条,左右肩各1条,前后膝盖处各2条,这样无论是从正面还是背面看都是5条龙,恰好吻合“九五之尊”的寓意。那还有1条龙呢?自然是藏在内襟里。因为9是奇数,在布局上无法做到对称,只好将其中一条龙绣在衣襟里面。
但并不是所有龙袍都绣有9条龙,例如明朝皇帝的龙袍上就出现了12条龙。1958年出土的万历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上有12条龙,龙被绣在一个圆形的中间,俗称“团龙”,分别是前胸、后背各3条正龙,两侧身各2条行龙,左右肩上各1条。明世宗嘉靖七年,由弁帽、袍服、玉带、袜子和丝履构成的“燕弁服”上的龙纹数量更多,但都是9的倍数。
作为皇帝吉服之一的龙袍,除了龙唱“主角”之外,还充满着形形色色的“配角”,甚至连平时人们不大喜欢的蝙蝠也在其中,每个图案都有着丰富的含义。如五彩云纹代表祥瑞,红色蝙蝠纹代表红蝠,谐音“洪福”,有洪福齐天之意。
龙袍除皇帝以外还有谁可以穿
在我国古代,衣着服饰是阶级的象征。清朝对龙袍上的龙纹有明确规定,并且龙袍只有皇帝、皇后、太后可以穿,但也有例外。
皇帝穿的龙袍上绣的是五爪龙,而皇帝之下的大臣们穿的则是四爪龙袍,因此也叫蟒袍。蟒袍多是皇帝的赏赐之物,一般只有“超一品”的官员才能穿。而蟒袍和龙袍最大的区别在于龙爪的数量,除此之外,在颜色上也有区别。
说起龙袍,还曾有这样一件趣事。相传明正德年间,安南国王到北京朝贡,武宗皇帝见其心诚可嘉,一高兴就说要赐一件龙袍给他。龙袍象征江山,岂能轻易送人?但君无戏言,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又不能收回,怎么办呢?朝中大臣商量了很久,才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变通办法:将龙袍上的龙减去一爪,变成四爪,三爪向前,一爪向后,表面上看起来和龙袍几无二致,其实已不是龙。五爪为龙,四爪为蟒。安南国王领了一个冒牌货,乐不可支地回国去了。
在我国古代,龙袍不仅是一件袍服,更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是皇权的标志,谁要是穿了龙袍或者是私藏龙袍,就犯了僭越之罪。相传明朝有一个太监张永为了除掉大太监刘瑾,与大臣杨一清合谋,向皇帝告发刘瑾有谋逆之心,并在征得皇帝允许后在刘瑾的住处查抄出了龙袍、玉玺等物品。最终,刘瑾被凌迟。
龙袍是一代帝王的贴身之物,象征其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同时也是一个朝代兴盛与衰败的重要见证。受历史因素影响,如今尚存世的龙袍多为清代龙袍,它们由顶尖的织工艺人设计、制作,有的不仅采用了金银线,还把孔雀羽毛与丝线织在一起,无论是做工还是颜色搭配都堪称完美。通常情况下,一件龙袍的制作至少需要三四个人同时进行,耗时至少一两年。龙袍的制作工艺如此繁杂、用料如此娇贵,自然是不能轻易水洗的。当然,作为一代帝王,皇帝自然也是不缺龙袍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