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E学江苏•科普中国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4期  总第6294期  2023年05月29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4期  下一期
温度有极限吗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3-05-26 14:26:40

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宏观世界中的任何一个物体都有温度。温度于我们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冷和热,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温度的把控更加精准,人类也正在探索更高温度和更低温度这两个方向,由此引申出一个问题:温度到底有没有极限?

 

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


温度的本质是微观粒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粒子热运动的速度越快,温度越高,反之则温度越低。而当粒子完全静止时,也就达到了温度的下限,这就是所谓的“绝对零度”——-273.15℃。


然而,粒子的热运动是永远不会停止的。这个客观事实意味着,绝对零度是一个理论的极限值,在现实中永远也无法达到。那么,人类目前已经测得的最低温度是多少呢?


据悉,宇宙中已知最冷的地方是旋镖星云,它位于半人马座,距离地球约5000光年。据欧洲空间局的数据显示,其平均温度为-272℃,仅比绝对零度高1.15℃。1933年,一些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的最低温度为-272.88℃。后来,科学家利用原子核绝热退磁的方法得到了更低的温度,只比绝对零度高百万分之三摄氏度,但始终无法达到真正的绝对零度。


2021年,德国科学家们有了新突破,他们打破了有史以来实验室最低温度纪录,无限接近绝对零度。在这个破纪录的实验中,他们在真空室内的磁场中捕获了大约10万个气态铷原子组成的原子云。然后,研究小组把他们的装置带到了欧洲空间局的不来梅下降塔——不来梅大学的一个微重力研究中心。他们让真空室自由下落,同时快速打开和关闭磁场,让铷原子气体云在重力作用下自由飘浮,将铷原子的运动减慢到几乎为零,测得其温度仅比绝对零度高三十八万亿分之一摄氏度。 

 

 

温度有上限吗


很多人认为粒子的热运动是没有上限的,所以温度也是没有上限的。但是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可以知道物体的速度是有极限的,光速就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上限。当粒子热运动不断加速,无限接近光速时,它的动能也会不断趋近于无穷大,这意味着物体的温度也会趋于无限高。


但是我们发现,当温度高到一定程度时,引力会与其他三大基本作用力统一,任何物质都将无法存在,这就是宇宙大爆炸发生瞬间的情况。这时物质存在的基础都没有了,温度这个物理量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温度失去意义之前的极限温度就是最高温度,物理学上将此时的温度命名为“普朗克温度”,数值为1.4亿亿亿亿摄氏度。


既然温度的上限如此高,那人类能制造出的最高温度又是多少呢?答案是5.1亿摄氏度。这个温度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等离子物理实验室制造出来的。科学家们通过使用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利用氘和氚的等离子混合体制造出了目前人类能制造的最高温度。


5.1亿摄氏度,这个温度确实很高,但是与普朗克温度相比却不值一提。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提一下,只要粒子的热运动无法停止,就不能达到绝对零度,而根据“测不准原理”,粒子永远不会停止运动,所以绝对零度只能接近,无法真正达到,而普朗克温度是宇宙中确确实实能够达到的温度。

 

人体能承受温度的极限


人体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但是人可以耐受的环境温度却很高。1775年,英国实验生理学家勃莱登在自己身上做了一个危险的实验。他发现如果空气干燥,人可以在120℃室温下停留15分钟,并无不良反应。而在此温度下,只需13分钟就可以将牛肉烤熟。但若是在潮湿的空气中,室温虽然只有48~50℃,人却只能耐受极短的时间,这是因为汗液不能蒸发。


科学家还对人体在干燥空气环境中能耐受的最高温度做过实验。在裸体情况下,人体能忍受的快速升温的极限是210℃;若穿上厚实的衣服,人体能忍受的骤然升温极限可达到270℃。当然,人体也只能在极短时间内承受此高温。


在日常生活中,当气温在25~30℃时,一般人可以接受并且没有不适的感觉。而当气温达到35℃时,我们的身体需要消耗大量水分,血液浓度也会上升,稍微运动一下就会感到心跳加速。


当气温达到39℃时,你的身体仅靠排汗已无法维持正常体温,心、肺等器官也开始参与这场高温战斗。此时,你会全身发热发红,心脏的血液输送也会比平时多出60%。你会大口喘气,因为你的肺正在卖力地呼出多余的热量。在这样的高温下劳作,体质虚弱的人很容易中暑。若外界温度达到41~45℃时,这是人体室外能承受的最高温度。在这种高温环境下劳作,人们极易中暑,缺氧、昏迷等情况时有发生。所以,高温天气下,人们不仅应该减少外出时间,还要避免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注意补水防晒。

 

【E学课堂】

 

扫描二维码,让我们一起了解生活中已知的温度极限。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