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由满族人统治的,满族人又称满洲人,在一些影视剧里也能看到有人称呼他们为“旗人”。那么,旗人是什么意思呢?这就与清朝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有关了。
八旗产生的原因
八旗是在清朝女真族人的社会需要下产生的。女真族原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以狩猎为生,而八旗最早的雏形就是女真族狩猎的小队“牛录”。
1601年,努尔哈赤的“造反事业”已经小有成就。为了管理麾下众多人口,他参照祖先的猛安谋克制,以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把满人整编起来。
而固山就是旗,分别以黄、白、蓝、红为标志。每个旗都是政治、经济、军事的结合体,平时组织人民群众生产物资,战时抽调男丁出征,旗主都是努尔哈赤的亲戚。这就是八旗制度的雏形。
1615年,努尔哈赤的势力大步扩张,他吞并了大大小小所有的女真部落,麾下军队已达五六万人,部落人口也不下数十万,原本的四旗正式扩编为八旗——4个纯色旗、4个镶边旗。几乎所有的满洲人口、军队、财富都被八旗所囊括。也就是说,彼时的八旗已经相当于满洲的国家制度了,和中原的郡县制差不多。
努尔哈赤把权力分给八旗旗主,从而制衡大汗的权力。每当战争中有缴获的物资,都会被平均分成8份,每个旗主领一份,回去再分给手下。如遇国家需要用钱,也是八旗均摊。可以说,八旗制度作为清朝的根本制度,为清朝在中原地区建立稳定的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于旗子颜色的由来,相传女真族人最初只有两个旗,努尔哈赤及其弟弟分别统领黄旗和黑旗,但由于黑旗在夜间不易区分,于是改成了蓝旗。究其根源,是女真族人对颜色有一套自己的认知。在他们看来,黄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蓝色代表天空,红色代表太阳,只要有土地、水、天空和太阳,他们就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另外,关于正和镶,从字面来理解,我们也许会认为“正”更尊贵,实际并非如此。正和镶只是称呼不同,并反映在他们的服饰和旗帜上,一个为整体色,一个有镶边。另外,旗帜的形态不同,图案也有差别:正四旗龙首向右,龙腹内有五朵祥云;镶四旗龙首向左,龙腹内有三朵祥云。
八旗的排序
“以旗统人”是八旗制度的特点,在一些影视剧中我们也总能听到“上三旗下五旗”的说法,其中“上”和“下”是怎么划分的呢?
其实,八旗最早的排序是根据长幼尊卑、政权更替而来的,早先因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亲自掌管两个黄旗,故以正黄旗为先,其次是镶黄旗;大贝勒代善主要掌管两个红旗,也就是正红旗、镶红旗,所以排在第三、第四的位置上;二贝勒阿敏统管镶蓝旗,所以排在第五的位置上;三贝勒莽古尔泰负责正蓝旗,排第六;四贝勒皇太极负责统领正白旗,在第七的位置上;最后的镶白旗由努尔哈赤的长孙杜度来统领。
努尔哈赤驾崩后皇太极登基,正白旗归第十四子多尔衮统领。1650年,多尔衮去世,顺治收正白旗归皇帝统领,自此形成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也由此形成了新格局:皇帝统领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礼亲王(代善一脉)统领正红、镶红旗,肃亲王(豪格一脉)统领镶白旗,豫亲王(多铎一脉)统领正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统领镶蓝旗。此后,终清一朝再无改变。
虽然有人说八旗本无尊卑之分,也没有实力强弱的差别,不存在上优于下的说法,但天子直管的上三旗算是亲军,守卫皇城、护卫皇帝外出的士兵基本从此中出,机会更多。而下五旗除了要守卫皇城外,还被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护卫,所以有无差别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八旗子弟后来怎么样了
八旗军数量最多的时候达到了二十七万人,这些士兵的后代形成了数量更为庞大的“八旗子弟”这一特殊群体。
八旗子弟爵位世袭,在各自的区域内享受各种优待,如被豁免税赋与劳役,不做事也可领月钱等,以此作为八旗军骁勇善战,为清王朝夺取天下、建功立业的回报。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祖宗的福荫也导致了后代的颓废。随着天下逐步稳定,八旗子弟开始躺在功劳簿上享受起了胜利的果实,以至于在晚清时期,八旗军对抗太平军节节败退,不得不征召湘军、淮军等新军应急。
到清朝末年,八旗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而八旗子弟也成了寄生群体,玩鸟、比阔、泡茶馆的比比皆是。广州城曾经是旗人聚居的地方,相传有旗人到茶馆喝茶,悄悄地把小鸟藏在茶杯里,倒茶水的店小二打开茶杯盖,小鸟飞走了,旗人就会狠狠敲诈一笔。茶馆老板迫于无奈,自此改了规矩:客人自己不打开茶杯盖,店小二不会主动续水。这一规矩一直保留至今。
当然,后世的旗人在时代的变局中,有的也逐渐抛弃过往陋习,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比如老舍,正红旗人;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镶蓝旗后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