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涌现出了诸多名震一时的才女,她们博学多识,德才兼备,不管是才学见识还是为人处世,丝毫不亚于当时的男子。如今谈到我国古代的才女,能够名垂史册的当数四人:卓文君、蔡文姬、上官婉儿和李清照。她们的才华缘何惊艳千古?她们的人生又为何令人唏嘘?
卓文君:一生只求“一心人”的传奇才女
卓文君是西汉时期的奇女子,是蜀郡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市)巨商卓王孙之女。她天姿娇美,自幼聪明伶俐,博览群书。出嫁后一年,卓文君不幸守寡,返回娘家。
在一次宴会上,卓文君听了司马相如弹奏的《凤求凰》,故而对其一见钟情。而司马相如也对卓文君早有耳闻,一曲《凤求凰》本就是在表达爱慕之心。但两人的感情并未得到世俗的许可,敢爱敢恨的卓文君决定与司马相如私奔。他们来到司马相如的老家,但家徒四壁,生活拮据,两人最终还是回到临邛开了一家酒馆,日子还算过得去。
后来,司马相如功成名就,为官时间一长,就有了纳妾的想法。卓文君得知后悲痛万分,写下了《白头吟》,其中一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被后世广为流传。后来她又写了一封《怨郎诗》,并附上《诀别书》。司马相如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打消了纳妾的念头,从此二人白头偕老,共度余生。
蔡文姬:一生三嫁的乱世才女
蔡文姬,东汉文学家、音律家,是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之女。16岁那年,蔡文姬嫁给了汉皇后卫子夫的后人卫仲道。婚后两人相濡以沫,但好景不长,一年后,卫仲道咳血而亡。蔡文姬因此被婆家人贴上了“克夫”的标签,一气之下回了娘家。
然时值战乱,蔡邕因“董卓之乱”冤死狱中,蔡文姬在逃难中被胡兵掳走,嫁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在南匈奴生活的十几年间,蔡文姬学会了吹奏胡笳,创作了长达1297字的汉乐府诗《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忧伤的曲调、反复的节拍,表达了她撕心裂肺般的绝望和思乡之情。郭沫若曾评价:“这是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称相,因念及与蔡邕的旧情,他将蔡文姬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婚后第二年,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为夫求情。应曹操要求,蔡文姬默写出了父亲4000卷藏书中的400卷,全无差错。
后来,蔡文姬作《悲愤诗》两首,其中一首为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相传蔡文姬救出董祀后,两人执手一生。
上官婉儿:“逆风翻盘”的巾帼才女
上官婉儿是唐朝宰相上官仪的孙女。武则天曾为上位,诛杀了诸多持反对意见的朝臣。上官仪因带头起草废立武则天的诏书而被斩首,连带整个家族也受到了牵连。上官婉儿因此一夜之间成了伺候权贵的女婢。
好在饱读诗书的母亲郑氏对上官婉儿悉心栽培。上官婉儿12岁时,就能熟读历史、吟诗作文。13岁时,她被封为“才人”。后来,上官婉儿凭借才华步步晋升,成为武则天的左膀右臂,人称“巾帼宰相”。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李显复辟,上官婉儿被封为“昭容”,专掌起草诏令。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之变”。李隆基率兵入宫时,上官婉儿“持烛率宫人迎之”以求一线生机,但李隆基并不买账,将其斩杀。后来,李隆基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二十卷。《全唐诗》收其诗三十二首。
上官婉儿的诗词歌赋在当时的文坛占据重要地位。她还开拓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绮错婉媚”正是上官体诗文学地位的写照。
李清照:被家国巨变改写命运的千古才女
李清照,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的“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在耳濡目染中,李清照16岁时便写出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她酣畅饮酒,“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颠覆了封建时代端庄淑女的矜持形象。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但不久李家遭遇变故,李清照和赵明诚被迫辗转两地,直到几年后两人才重回青州(今山东省益都市),开始了隐居生活。其间,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和丈夫一起编写《金石录》。
靖康二年(1127年),“靖康之变”爆发。北方局势紧张,李清照带着15车书籍、器物南下,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珍宝带到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在赴任途中病逝。后来,李清照迫于形势又一次开始了逃难生活,并在辗转中遗失了大部分珍贵文物。
尽管经历种种磨难,但李清照并未消沉,而是将眼光投在国家大事上,诗词创作热情也更加高涨,整理完成了《金石录》。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在孤苦无依中悄然离世。
这四大才女是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女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她们的才华犹如珍珠,熠熠发光,留下的作品也向世人彰显了女子的别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