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运动,秀出新花样
有人说,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不到最后一刻,一切皆有可能。其实,体育赛事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单单是比赛结果,更体现在各种运动项目上。过去,校园运动会往往围绕跑、跳、投这三个大项衍生出一系列小项,如4×100米往返跑、立定跳远、掷铁饼等,当然也有一些带着特殊时代烙印的特色项目,比如投“手榴弹”。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校园运动会上就开始有投“手榴弹”项目了,同学们可以回去问问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说不定他们还参加过呢!据一位资深体育教师介绍,此“手榴弹”只是个模型,头部用铁皮包裹,手柄是木制的,重量300~500克,不经过专门练习的话不容易把握投掷方向,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这个项目慢慢被取消了。
其实,不只投“手榴弹”,在2000年前后,铅球、铁饼、标枪等一批具有一定安全隐患的竞技项目也逐渐淡出了校园运动会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适合全校师生甚至亲子参与、趣味性强的项目,如两人三足、袋鼠接力跳等,有些学校还融入了啦啦操、篮球、长绳等特色集体项目展示。“虽然我没什么体育方面的特长,但是运动会上我参加了拔河比赛,全班同学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的感觉太棒了,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培养了默契,也更团结了!”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的小田同学说道。
近十年来,校园运动会不断“变脸”,不少学校更是直接将运动会改名为“体育节”,从趣味性、生活性、锻炼效果、教育价值四个维度去选择比赛项目,更注重团体合作,更强调人人参与,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运动会上的主角,像享受过节一样享受运动。
玩转体育,古人也爱运动
十九世纪下半叶,田径项目传入我国。1890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开创性地举办了一次以田径为主的运动会,这是我国最早的田径比赛,也被视为我国校园运动会的发端。同时,圣约翰书院也是最早在学生中开展体育运动的学校。
虽然校园运动会的历史不长,但体育运动在我国古已有之。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便相当于古代的体育课,主要包含射箭和弹弓。《礼记·射义》中说:射箭的人要先端正自己的姿态,然后放箭,如果没射中,不要去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由此也衍生出“射礼”。
射箭在魏晋时期开始形成专业竞赛。北魏孝武帝曾在洛阳华林园召开过一次戏射比赛,19名运动员在百步外对着一个两升的银酒卮竞射,射中者就能把这个酒杯抱走。这场比赛算得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奖杯赛”了,最终运动员王顺夺得了冠军,理所当然地成为历史记载中最早获得奖杯的运动员。
古代的运动项目还有马术、捶丸、蹴鞠、角抵等,其中蹴鞠也被认为是足球运动的起源。它的比赛方式很丰富,有双球门的直接对抗、单球门的间接比赛和无球门的蹴鞠比赛。其中无球门的蹴鞠比赛最有特色,强调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形成整套花样和动作,使“球终日不坠”。
到了近代,校园运动会蓬勃发展。1929年5月,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了第一届中小学联合运动会,共有11所中学、36所小学参赛。比赛项目以团体操和田径为主,小学组参与团体操演示,中学组主要参加田径竞赛。当时的南京市教育局局长致辞:“吾人知有强健的国民,然后有强健的民族和国家”,道出举办青少年运动会的真正目的——增强青少年体质,振兴民族未来。
精彩回顾,体悟团结与拼搏精神
“一(7)一(7),我们一起!”“三(5)三(5),生龙活虎!”……若干年后,我们可能早已记不清自己曾在运动会上参与了哪些项目,但场下啦啦队喊出的那些或气势磅礴、或搞笑幽默的口号,却能在我们的记忆中长久留存。一同留存下来的,还有值得我们一辈子回味的道理。
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东城一小李老师的心目中,前年的运动会记忆犹新。由于班上总分排名倒数第一,全班同学都很失落,李老师却在班会上表扬了大家:“恭喜运动员们获得了名次,为咱们班加了分!”其中一名同学说:“那有什么用,我们还不是倒数?”李老师劝慰道:“可是如果没有你们的努力,咱们班岂不是更加难堪?”话音落下,全班同学都笑了。那一刻,同学们明白了运动会的真正意义——明知不可能,依然拼尽全力,这难道不比获得一枚金牌更可贵吗?“虽然咱们班的总分都比不上其他班总分的零头,可这每一分都是你们全力以赴得来的,你们都是班级的冠军!”相信李老师的这番话会永远印刻在同学们的脑海中。
每一次活动都值得纪念,每一次成长都应该被铭记。精彩又激烈的运动会后,运动健儿们也有很多感受想要倾诉。“比赛开始了,我压着裁判员的号令声迅速起跑,像一支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别看我个子小,但我拼尽全力,一下子超过了三位运动员。距离终点还有一半的时候,我的腿已经很酸痛了,有点跑不动了,但听到赛道外同学和老师的加油呐喊,我咬紧牙关不放弃,一口气冲过终点线,完成了比赛,还获得了小组第一!”透过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碧桂园学校夏同学的笔触,我们仿佛也来到了比赛现场,跟随大家一同为她加油,为她欢呼!
光环之下,重温荣誉背后的故事
提到运动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奥运会。每每看到奥运健儿身披五星红旗,尽情享受属于自己更属于国家的那份自豪与荣耀,我们也会跟着热泪盈眶,心潮澎湃。领奖台上的世界冠军们看起来风光无限,然而他们背后的默默坚持,同学们了解吗?
东京奥运会上,作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最年轻的运动员,14岁的全红婵一鸣惊人,以破纪录的成绩夺得10米跳台冠军,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东京水上运动中心上空。全红婵7岁离家去体校报到前,爸爸只叮嘱了她一句“要为国争光”,她一直牢记爸爸的话。跳水的跳板是铁制的,夏天被晒得滚烫,全红婵只能用毛巾挤水给跳板降温,然后一次次迎着炫目的阳光,一跃入水。全红婵心中的榜样是里约奥运会跳水男子10米台冠军陈艾森和“跳水女皇”郭晶晶,在榜样的激励下,她训练时总是十分投入,练体能、练基本功、上翻腾器训练,一次又一次从高台跳下……
郭伟阳是云南首位本土奥运冠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他以替补队员的身份出现在赛场上,凭借决赛中零失误的发挥,帮助中国男子体操队卫冕了男团冠军。“别人受伤的第一时间都是休息,但我第一时间是想办法去康复,用最短时间恢复、最短时间进入训练,并且高质量地突破自己的极限。”郭伟阳说道。
中国花样游泳历史上第一对世界冠军蒋文文、蒋婷婷,6岁开始学习游泳,8岁进入花样游泳队,15岁入选国家青年队,18岁进入国家队。每天长达9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才能让她们在水中看起来像两只优雅的白天鹅。凭借十几年如一日的勤奋努力,她们在24岁这一年终于成为世界冠军。用她们的话说,运动员需要顽强拼搏和坚持的精神,坚持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这样才能达到一个高峰!
良种入土,根须茁壮,梦想的枝干才能直冲天际。校园运动会上那一场场勇敢的挑战,定格的是精彩的瞬间,成就的是永不放弃的梦想,留下的是童年生活独特而珍贵的记忆,而这不也正是体育运动独特的魅力吗?
【E学课堂】
心中有榜样,脚下才会有力量。一起来看看大哥哥大姐姐们在校园运动会上的“高光时刻”吧!从现在起,在心中种下一颗努力的种子,筑梦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