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些帝王妄想长生不老,他们或长期服用丹药,或派遣能人术士寻找蓬莱仙境,求取长生不老药。现代,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科幻影视剧中开始出现人们对在数字世界永生或者重生的思考。那么数字生命能否照进现实,让人梦想成真呢?
何为数字生命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获得了超高的票房。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为了实现已逝女儿丫丫概念意义上的“永生”,借助脑机接口技术与550A计算机超强算力,使得丫丫以数字生命的形式“重生”。电影对数字生命是这样描述的:数字生命存在于计算机系统中,只要系统不故障,理论上数字生命就可以永远地存活下去,并且与现实世界同频共振。那么,何为数字生命?
数字生命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艾伦·图灵与冯·诺依曼试图用计算的方法描述生命自我繁殖的逻辑形式。之后也有众多计算机和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家们进行了数字生命的相关实验。而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兰顿提出了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中创造“硅化生命”的思想,并将人工生命确立为一类独立的研究领域,即“数字生命”。作为计算机创造的新生命形式,数字生命可以定义为具有自然生命特征或者行为的计算机系统。
而电影中所描述的数字生命计划简而言之,就是将人类的意识上传到智能终端,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存在于随机存取的存储器环境中,使人类的思想意识脱离躯体而独立存在,永生于数字世界。也有一种说法称,这个永生数字世界就是元宇宙。
《流浪地球2》的科学顾问王元卓表示,数字生命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拥有自我意识的智能体,这个智能体可能是程序从无到有不断学习、进化而来的,也可能是通过对人脑或者生物的信息采集生成的,电影中的丫丫就属于通过采集生物信息转化而来。
如何实现数字生命
最早在1990年1月,世界上第一例数字生命诞生在托马斯·雷的计算机中。托马斯·雷是特拉华大学的教授,也是一个博物学家,他将生命进化的概念引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提供的资源为数字生命提供了一个生存环境。他设计的数字生命以数字为载体,旨在探索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但早期的数字生命研究多是从无到有的数字原生,研究对象主要是具有生物学特性的“有机体”,而并非人类。现在,大热的概念——数字人,大多是用相关互联网资源完成“数字重生”或者制作“数字化身”,数字人的拟真程度距离真正的人类相去甚远。
而电影中将人的心智“数字化”后转移到其他“载体”上(比如更高级的电脑),只要载体足够耐用,能量足够充足,就能在技术上实现人类的“永生”。这种数字生命的研究在现实中难度十分高,并且因为社会和伦理的因素遭到了禁止。
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助理崔原豪博士认为,制作数字生命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条件。首先需要存储人类生前记忆,这需要应用高精度仪器拍摄大脑结构快照。然后要制作出完美的脑机接口,才能实现机器与人类大脑的长期脑波交互,记录与各种意识及活动相对应的大脑活动模式。最后还要拥有全脑仿真技术,才能顺利完成思维拟合,进而重建一个人的意识,这种意识要与原有意识完全相同。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拥有极强算力的设备支撑数字生命的持久运作,否则就会像电影中的数字丫丫那样,只能获得两分钟的寿命。显然这些操作难度非常大,争议也非常大,目前只能存在于科幻电影中。
数字生命技术应用
数字生命已经有了很多相关的初级技术应用,包括数字孪生、脑机接口、数字人等。可以说,与初级数字生命相关的产业已经延伸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例如“3D云阵相机”就是其中的代表。它所应用的就是数字生命背景下备受瞩目的前沿技术“数字孪生”,被用以拍摄创建类似克隆人的真人3D数字分身,目前已被应用在科研教学、品牌推广、游戏娱乐、文博旅游等多个行业和商业场景中。
脑机接口在现实中也已经有了很多应用场景。在医疗健康领域,脑机接口可以用来监测和预防精神疾病,也可以帮助人们直接通过思维控制设备。研究脑机接口的一些企业还在瘫痪病人身上进行临床试验,让他们利用思维操控电脑光标和智能家居设备等,改善日常生活。
另外还有很多科技公司都在进行脑机接口的研发和产业布局,但从体验层面看,脑机接口的研究仍处于初级水平,更偏向于脑控方面,距离数字生命仍有较大差距。
眼下,电影中的数字生命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初级数字生命已经向我们走来。
【E学课堂】
扫描二维码,让我们了解更多有关数字生命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