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九子夺嫡”对清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历史学家研究和解读的重要事件。康熙因病去世后,雍正登上历史舞台。然而坊间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雍正的皇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那么,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帝王是否真的窜改了遗诏?这也成了清史重大谜案之一。
九子夺嫡,雍正即位
康熙是一位非常长寿的皇帝,子嗣众多,因此皇位继承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一开始康熙对太子胤礽极为看重,但是太子难堪重任,导致康熙两度废储。众皇子见太子失势,为了皇位,兄弟间开始了明争暗斗,出现了惊天动地的“九子夺嫡”局面。
1722年,康熙病故于畅春园,九门提督隆科多宣布康熙遗诏:由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九子夺嫡”最终以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取胜告终。
雍正曾著书说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他在《大义觉迷录》中批判自己兄弟们的各种罪行,还宣扬了自己孝顺祖辈和治理天下的行为,并重点描述了当年的情形。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中召胤禛于畅春园斋所。在胤禛之前,康熙将允祉、允祐、允禩、允禟、允■、允裪、允祥、隆科多召于榻前,传谕“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待胤禛到达后,康熙与胤禛诉说病情。戌时(19—21时),康熙驾崩。隆科多向胤禛转述康熙遗诏,胤禛着手安排康熙的葬礼。当日夜里,康熙遗体被运回乾清宫;十六日,颁布遗诏;二十日,胤禛于太和殿登基,自第二年开始改年号为“雍正”。
种种令人迷惑的事件
有人说雍正的著书行为颇有欲盖弥彰的意味,因为雍正后来做了很多让人迷惑不解的事情。
其一,康熙死后,京城九门戒严长达七天,亲王和皇子没有雍正的允许,任何人不许进入皇宫。就算是康熙的儿子,去皇宫里吊唁父亲的资格都受到了限制。雍正这样做,是不是说明他心里有鬼?
其二,雍正的亲生母亲德妃得知他即位后,第一反应是要去为康熙殉葬。德妃曾言,立其子为皇帝,不但不敢想,梦中也不思到。这说明她对胤禛即位感到太突然,觉得很离奇。雍正举行登基大典时,按惯例皇太后应受皇帝行朝贺礼,但她坚持拒绝。随后雍正令礼部为其生母议加皇太后尊号,又遭断然拒绝。她的种种反应似乎都不合常规。
其三,晚年的康熙身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太监大总管赵昌。他一直贴身照顾康熙的起居,为其传达旨意,深得康熙的宠信。但是雍正即位后却立即处死了他。据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说:“雍正即位后,发布了一个震惊全国的命令,赵昌被拘执,处死刑,财产抄没,子女为奴。”雍正还下令收回康熙所有的朱批谕旨,声言“若抄写、存留、隐匿、焚弃,日后发现断不宽恕,定从重治罪”。难道是雍正担心此人知道什么内幕?
是篡位还是继位
雍正在位时就有传言称,康熙原本“传位十四阿哥”,雍正将“十”字改成了“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阿哥”。但是根据清代有关皇子的称谓制度,这个说法站不住脚。清朝书写皇子称谓,一定要冠以“皇”字,即“皇某子”,四阿哥胤禛为“皇四子”,而十四阿哥胤禵则书写为“皇十四子”。况且,“于”字是现在的简体字,在清朝并不通用,当时应该用“於”。所以这种说法虽然流传最广,但很明显是无稽之谈。
还有一种说法是隆科多矫诏。精通满文的清史专家李学智指出,满文《上谕档册》中记载,康熙去世时胤禛、隆科多并没有拿出遗诏来,是隆科多抢先口述了“由皇四子继承大统,即皇帝位”的康熙“遗诏”。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起草了遗诏,后来宫内宣读的遗诏虽然是内务府、翰林院共同撰写,但底本却出自隆科多之手。有些学者认为康熙的这个遗诏漏洞百出,怀疑前面文字是康熙所述,后面关键一句话是隆科多加上去的。
虽然对雍正的即位,后世众说纷纭,但是雍正的治国举措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在康雍乾三朝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其在位期间殚精竭虑,做出了不少成绩。至于历史的疑团,继续留给后人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