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E学中国•史海拾贝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2期  总第6420期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2期  下一期
满口“之乎者也”? 古人说话也用文言?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4-05-13 11:27:05

河南曾出土过一块明代石碑,碑文中藏着六个让人费解的字:“扯淡,再不来了。”有人纳闷:古人一张嘴似乎就是“之乎者也”“非也非也”,碑文上怎么会有现代词汇?这块碑难道是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的证据不成?等等,是谁告诉你古人日常说话用文言的?他们平时也是正常说话的呀!

 

追本溯源:文言是一种书面语


早在原始社会,聪明的人类就能通过语言来交流。可惜当时没有文字,这些口语大多遗失在了时光里。到了商代,文字在历史舞台上“闪亮登场”,人们终于可以将口语记录下来了。慢慢地,书面语——文言,就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了。而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作“文言文”。


文言拥有2000多年的灿烂历史,它很神奇,能帮助来自不同地方,甚至不同时代的人突破隔阂,顺畅“交谈”。但这并不代表古人一张嘴就是“之乎者也”,他们怎么说话也分时期。


如果回到先秦时期,皇帝和朝臣议事时,说的应该就是文言——由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而成。不过文言语义深奥,不花点心思揣摩容易出大乱子。《资治通鉴》里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汉元帝时,宦官诬告帝师萧望之、周堪等,“请谒者召致廷尉”,就是要将他们打入大牢的意思。刚即位的汉元帝哪懂得官场的弯弯绕绕,还以为就是喊老师到司法官那里去问个话,便朱笔一挥——准了。等自己的老师被关进监狱,他才知道闹了乌龙。


出乎意料:皇帝也不爱“文绉绉”


文言出现之后基本定型,而白话(以口语化的方式表达的汉语)却一直在变,二者走出了两条发展轨迹。慢慢地,古人日常交流用白话,写文章则用文言。这里就不得不提以“白话圣旨”出圈的朱元璋了。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读书识字的事自然与他无缘。他当上皇帝后常用白话发布圣旨,下达抗倭令时是这样说的:“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这句话通俗易懂,就连现在的孩童也能听懂。


清代雍正皇帝也是一位性情中人,动不动就在折子上披露心迹,例如:“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他还给大臣写过“你好么”这样今人常用的口语。遇到好笑的事,还不忘面传口谕“朕笑得了不得”。当发现骂错了人,他立马道歉:“岂有此理,朕大错了!朕的过错,惭愧惭愧!”


如此看来,就连皇帝都说白话,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试想一下,一个卖菜的商贩卖力地吆喝:“此乃萝卜也,待价而沽兮!”是不是有些违和呢?


文白共赏:为何文言经久不衰


既然日常交流都用白话,为何古人在写文著书时更偏爱文言呢?


惜字如金,省钱省力 在没有发明纸以前,古人都是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和丝帛等材料上记录文字的,这些材料珍稀昂贵不说,书写过程也费时费力,那就必须惜字如金了。例如用两个字就能讲清楚的事,用白话要五个字,想象一下古人要在坚硬的材料上多刻三个字,那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而且字多了,看的人也很累。像“工作狂”秦始皇每日要批阅的竹简奏章足有一两百斤,天天批到手臂酸痛。如果大臣都用白话来写奏章,他应该会越读越恼火吧!


格式稳定,言简意赅 文言格式稳定,言简意赅,有表达优势,类似现代普通话的作用。而白话由于朝代、地区不同,迭代太快。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虽然是用当时的白话写的,可对现代人来说依旧难以理解。所以,有赖于文言,我们才能读懂古人写的文章。


彰显身份,提升格调 会用文言是古代读书人身份和教养的标志。而且,文言的典丽精致、雅秀俊逸等特点,也是白话没法比的。例如对比“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呢”和“可怜人意,薄于云水”,“词穷了”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心好累”和“形若槁骸,心若死灰”,你觉得哪个更有格调呢?


在表达内容上,尽管一些朝代的白话和现代人说的话相似,但很遗憾,我们还是听不懂古人在说什么。因为古汉语发音与现代汉语发音相去甚远,有的像方言,有的甚至像外语。就连专门研究古汉语的学者,也对其各个时期的发音感到头疼。这不禁让人感叹:汉语真是博大精深啊!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