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E学中国•探索发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3期  总第6426期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3期  下一期
让忽必烈望而却步的海龙屯,为何在一夜之间消失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4-05-20 14:01:00

在贵州深山中,沉睡着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海龙屯。昔日壁垒森严的海龙屯,曾让忽必烈望而却步,为何在一夜之间成为废墟?走近这座军事城堡,一幅幅历史画卷缓缓展开……

一次意外战死——神秘家族亮相历史舞台


13世纪中期,蒙古铁蹄几乎踏遍欧亚大陆。当时的蒙古大汗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公元1259年,蒙哥亲征南宋,一路打到了钓鱼城(今属重庆市合川区)。谁能想到,这小小的钓鱼城竟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转折点。蒙古大军围攻钓鱼城数月未下,蒙哥死于炮火之中。消息一经传开,庞大的蒙古帝国陷入了争权夺位的内战,岌岌可危的南宋朝廷得以续命20年。这一场战役,也让钓鱼城背后的杨氏家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唐懿宗时期局势动荡,南诏国伺机而动,占领了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还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关键时刻,杨端率军收复播州,成为播州之主。自此,杨氏家族就在播州定居了下来。
南宋末年,播州军数次支援宋军抗蒙,被南宋朝廷授予“御前雄威军”称号。钓鱼城正是杨氏家族为阻挡蒙古大军进攻所筹建的。而与钓鱼城“一母同胞”的海龙屯,不仅是杨氏家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战时播州的政治、军事中心。


一座军事城堡——揭开蒙古军久攻不下之谜


为阻挡蒙古铁骑的进犯,播州杨氏第十五任家主杨文决定“退居山险,筑城自固”,选址贵州龙岩山,建造军事城堡——海龙屯。


海龙屯三面环水,一面衔山,地势险要,展现着那“飞鸟腾猿,不能逾者”的凶险与传奇。山顶宽平向阳且有多处井泉,具备守城的必备条件。四周田庄充足,可作为后勤支撑。周边树木葱郁,整个修筑过程基本是就地取材。后来,播州杨氏第二十九任家主杨应龙,又仿照长城及各地城池规制,对海龙屯进行了大规模修缮。重建后的海龙屯,成为明代山城规划和军事建筑的最高水准代表。


登上海龙屯,尘封数百年的记忆好似被逐渐打开。漫步其中,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每一级台阶高度都有半米左右,阶长足有1.5米。如果敌军打算从山下攻上来,光是走完这些台阶就要耗费大半体力,足见海龙屯设计之精巧。忽必烈在征服了南宋、建立元朝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认为海龙屯毫无攻克的可能,最终不得不传下口谕:只要播州愿意归顺元朝,海龙屯就可以和以前一样保持自治。

 

一场战火洗礼——见证播州杨氏家族兴衰


公元1590年,一封历数杨应龙“二十四宗罪”的泣血诉状,被呈到了明朝万历皇帝的面前。自此,杨应龙与明政府的关系日益恶化。公元1599年,杨应龙走上谋反之路,明朝征集24万精锐之师征剿播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


作为播州之役的主战场,海龙屯终究迎来了一场血雨腥风。24万明军将海龙屯围得水泄不通。在播州之役的最后阶段,明军尸积如山。久攻不下之际,明军只得调用重炮对海龙屯进行猛烈轰炸。


然而没想到的是,播州军内部出现了叛徒,带领明军从屯后的一条小道上了海龙屯。最终,播州军全军覆没。杨应龙见大势已去,索性在海龙屯点了一把火,将自己与这座军事城堡淹没于熊熊大火之中。在播州大地上传承了700多年的杨氏家族,也随这场大火退出了历史舞台。


2015年,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光荏苒,今天的海龙屯或许“其貌不扬”,但在其断壁残垣背后,是千回百转的故事,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重要见证。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