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电子迷”父母 惊人相似的童年照
家长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85期  总第4806期  2014年04月2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85期  下一期
家有“电子迷”父母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4-04-22 14:38:30

  常有同学抱怨,父母宁愿玩手机和电脑,也不愿和他们多说一句话。电子产品俨然成了父母和他们之间的“第三者”。亲爱的家长们,您是否也因为玩手机或者电脑,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双休日里,您是否久坐电脑前,而不愿和孩子出去走走?
时间都去哪儿了?
射阳县四明小学姜飞
  如今,电子产品已经渗入普通百姓的家庭中,手提电脑、智能手机、ipad……特别是对于“80后”的一代,早上一睁眼,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看新闻,登QQ,访群空间;晚上睡觉前拿出手机看微信,发微博,打游戏,再看会儿电视。工作闲暇、上班途中,吃饭、休息期间,定要打开手机看看,成了确确实实的“手机控”。他们手机片刻不离身,否则就会心烦意乱,毫无安全感可言。
  而对电子产品深深迷恋的现象,已经“传染”到家庭当中来,甚至破坏了正常的家庭生活。我就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夫妻两人因电脑而结缘,家里最重要的非电脑莫属。家庭生活的常态是两人各抱一台电脑玩游戏。巧的是,他们也因电脑而感情破裂。离婚分割财产时,两人争的不是孩子的抚养权,却为电脑而争吵不休。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不由得让人为之心疼和担忧。
  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也为我们一些家庭敲响了警钟。作为家长,特别是“80后”家长,他们平时的工作就离不开电子产品,回家后留给孩子的时间本身就不多,如果再花一些时间在电子产品上(我相信有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做的),那我们的孩子可能真的要问一声:“爸爸妈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所谓物极必反,电子产品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让世界离我们更近,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了身边的家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如果家长们不能合理、适度地使用电子产品,那我们的下一代很可能就会被电子产品主宰!

做“传统”的家长
如皋市吴窑镇凤毛小学 魏海军
  我家是“传统”的幸福家庭。妻子热爱工作,工作之余乐于家务,从不迷恋电脑、手机。我无后顾之忧,勤奋工作,业绩斐然,忙碌之余翻阅微信、斗会儿地主,绝不超过20分钟。儿子酷爱唱歌,喜爱看书,热衷摆弄小物件儿,玩游戏绝不超过20分钟。这些都已成为我们的习惯。每天的晚餐时间是全家最惬意的时光。儿子等待热粥变凉的时间,可以通过电脑看一集动画片或情景喜剧。享用美餐时,听着音乐,一家人交流一天得失,热聊生活趣事。美哉快哉!
  我有一男同事,绰号“牛”,名号大到别人已经记不得他的真实姓名。这家伙力大如牛,脾气暴躁。他家有小儿,方七龄,家训严,规矩紧。见老爸,身子抖,离老爸,如野马。遇老师,嘴上锁,陪伙伴,净闯祸。而我这个同事,喜欢上网,喜欢看球,就是不喜欢陪孩子。而孩子的妈妈,在药店上班,整天两头黑,孩子的孤僻正源于此。
  另有一女同事,名曰“勤”,工作之余,勤于游戏,勤于聊天,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于是育儿方式只能是勤于训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三句话不到,肾上腺素就会分泌过旺,把孩子训得眼泪汪汪。但孩子渐渐大了,有了逆反心理,常常话不投机,不欢而散。这个孩子非常敏感,在意细枝末节,脾气古怪,性格柔弱。他年近12岁,但男子汉气质几乎找不到。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平均两三个月才回来一次,回来就是上网、喝酒、玩牌,偶尔和孩子的聊天也是指摘孩子的不足。孩子的乖张、任性等莠叶其实早有种子。
  我书架最边缘摆着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我反复通读并认真摘抄其内容。我写育儿日记,记录下我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孩子和我都在成长的路上幸福地前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