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1期 总第5004期 2015年03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1期  下一期
凭借现代教育技术追求有效品德课程
来源:苏州市吴中区木渎中心小学 作者:王龙芳 发布日期:2015-03-27 13:44:58

       品德课程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总目标。教师的德育过程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过程,就必须符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一德育实践的三维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实现德育三维性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难点,晓之以理
       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要素的基础部分,它是培养道德情感的前提,又是强化道德意识的理性力量。没有道德认识做基础、做导航,良好的品德是很难形成的。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优良传统。道德有一个标准,教师应把这个标准告诉学生,使其作为思考的依据,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善与恶。
       品德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或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蕴含在教材中的道德认识如果单凭传统的教学手段来传授,就会显得空洞乏味。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这将极大地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帮助学生发现自然规律,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即道德认识。如教学《被掠走的中国国宝》一课时,我通过课件展示:圆明园3D复合图和浩劫后的残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资料;“十二兽首”回归片段……于是,“落后就要挨打”“国富才能民强”这些道德认识在生动的画面、清晰的解说、鲜明的对比中悄然埋在了学生们的心里,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景,动之以情
       道德情感在学生品德心理构成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成分,起着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品德课程中,教师只有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人生态度融入到德育活动中,让活动充满情感,以情激情,这样才会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情感具有极强的感召力,能影响到别人的情绪,没有情感的说理是苍白无力的。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声、形、色等特点,创设情境,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对人的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激发人们去用心学习。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才会更主动、更有效。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宽松、愉悦、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并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激情澎湃中接受、深化道德认识。
       教学《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时,我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导入,然后问学生:“这首歌的歌词说明了什么?”接着设疑:“你们想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在什么时候,以及怎样诞生的吗?”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如教学《抗日烽火》一课时,我播放歌曲《大刀进行曲》的视频,雄壮的乐曲和惊心动魂的战斗场面一下子感染了学生,他们纷纷以手为刀跟着音乐的旋律舞动着,仿佛也在浴血奋战,学生的爱国热情悄然而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飞吧,小鸟》时,我用课件演示鸟儿飞翔、小鹿奔跑、鱼儿嬉戏的画面。动物们在大自然愉快生活的和谐画面,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之后画面一转,展示的是鸟儿遭捕猎,鱼儿漂浮在水面,一些陆地保护动物被猎杀的情景。强烈的反差,使学生在震撼中燃起求知欲望的火花,唤起了他们“保护动物、人人有责”的强烈情感,真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得意恰当入境时”。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延伸课外,导之以行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锤炼,还是道德行为的引导,都离不开道德实践。但是,由于受时空限制,很多实践活动并不能如愿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则可以“转化时空”,将学生的行为训练从课外迁移到课内,或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起到课虽尽、情未尽、意更浓、行更实的作用。一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课前或课后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交流,主动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参与中加强体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内化为道德品质,外化为道德行为。二是通过课件创设行为训练的环境,把课外的生活“搬”进课堂,包括生活情景再现、对比辨析、闯关竞赛等,通过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强化道德认知,训练文明行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
       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熟悉家乡的各个景点,除了播放有关景点的录像,我还用flash动画展示了家乡一日游路线图,让学生做小导游,安排游览活动。在导游模拟展示过程中,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各种文明礼仪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训练。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现代教育技术则增强了品德课程的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生成性,使品德教学变得富有生气和充满乐趣,使品德教学模糊了课堂的内与外,让“生活”时时处处浸润着学生,从而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阳光雨露、潜移默化,于是,就有了麦苗拔节的天籁,鲜花开放的粲然……大自然这位艺术大师的高明就在于将规律融于自然,在无痕的意境中让世界变得和谐、生动。现代教育技术一如大自然这位艺术大师,将知、情、意、行有机结合的德育规律自然而然地贯穿在品德教学的各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一枝一叶总是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长此以往,我们的品德课程就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天地,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德育效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