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电子教材在课堂上尽显魅力关于《云雀的心愿》教学设计的思考 众人拾柴火焰高谈如何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2期 总第5012期 2015年03月1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2期  下一期
让电子教材在课堂上尽显魅力关于《云雀的心愿》教学设计的思考
来源: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作者:钱静霞 发布日期:2015-04-22 14:03:30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从常州市武进区各小学实施教材电子化举措以来,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材观念,实现了课本电子化,更重要的是它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开发了超越时空的多媒体课本。它具有合成性、动态性以及可再生性等特点,实现了超文本与文本的统一,体现了结构的开放性与信息的多元化,为一线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下面,我以执教的电子教材课程《云雀的心愿》教学设计为例,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立足文本,感受文本魅力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得好:“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对话。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师生的对话让学生学会与作品、作者对话,而不是教师将自己与作品对话的结果一味地传授给学生;否则就意味着剥夺学生作为读者个体化感知、体验、探究的权利,扼杀其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销蚀其对文学的热情。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该文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水库”的重要。全文以拟人化的手法,以描写人物对话为主要形式,寓环境保护的科学道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立足文本,将这堂课定位为一堂电子教材课,选用了电子教材上的已有资源,并大胆收集资源,充实电子教材,努力使电子教材在课堂上能辅助学生与文本生成对话。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子教材上一幅“黄沙飞舞”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来描绘这一情景,继而让学生想象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会有什么感受。学生通过想象,不仅弥补了课本上对这一情景的描写空白,还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认识到文本所阐述的道理——森林实在太重要了。
    二、利用媒体,培养学习能力
    如今的电子教材成为综合了课文内容、相关背景资料、拓展阅读、作业设计和多媒体资源等独特的教材新体系,从而为全区小学系统师生提供实用的、可移植的、开放的学习平台。
    1.利用音像资源,提高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要丰富学生的形象感知,增加大脑中的表象储备,以发展形象思维,最终培养创造性思维。电子教材上的音像资源可以展示可感的情景,生动的画面,美妙的旋律,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体验。在教学“洪水泛滥成灾”这一段时,我通过视频展示,学生看到了咆哮而下的洪水,听到了震耳欲聋的水声,看后不由胆战心惊。尤其是当学生看到被洪水围困的人群是那样的无奈、绝望时,都情不自禁地对洪水产生了厌恶之情,进一步奠定了文本的抒情基调,为下文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再如教学小云雀与妈妈飞回森林这一片段时,我运用了一段鸟儿的清脆鸣叫作为背景音乐。轻快的鸟叫声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小云雀与妈妈的欢乐,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想象鸟儿们在说些什么,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迸发了思维的火花,想象出许多生动合理的对话。这一设计,既训练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利用图片资源,优化字词教学
    电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根据中年级字词教学为主的教学特点,有效地利用了电子教材上的图片资源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思维来理解字词,感悟词韵,继而优化课堂上的字词教学。如在理解“贫瘠”一词时,电子教材上提供的图片不仅让学生对该词的含义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还能让学生知道“贫瘠”一词既可以用来形容沙漠,又可以用来形容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以及杂草丛生的荒滩。通过电子教材上的图片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词义,还能帮助学生灵活地运用词语。
    3.活用文本资源,拓展阅读空间
    教材所蕴涵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后,往往会生成许多新的问题,利用现有的文本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比如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可能会提出这些问题:“小云雀的心愿实现了吗?”“现在沙漠有了哪些变化?”……针对这种情况,我先联系学过的课文进行补充。为了让学生对现在的环境问题有所认识,我充分利用了电子教材中拓展阅读提供的资源。根据需要,我选择了与课文同体裁的童话故事《小鸟的呼唤》,并设计了一个学写心愿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读写结合。利用电子教材上的文本资源来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延续性、拓展性。从而实现了学科间的相通,真正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最终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三、整合资源,创新课堂教学 
    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个性发展需求。这就决定着资源信息也有着个性的特点。面对这个问题,电子教材该怎样满足不同对象的要求呢?这就需要教师树立科学的教材发展观,建立“运用即创建,创建即运用”的发展理念,以重组为基点,遵循课程标准,按照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后台根据学生以及自己的个性需要,适时添加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大胆地丰富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只有不断地对电子教材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情感化的再加工,才能使学与教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有效,使课堂更有个性,让学生更有智慧。
    在本课电子教材的使用中,由于要用的图片较多,单独地使用不仅操作麻烦,而且容易破坏教学的系统性。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我有选择地将电子教材上的一些图片重新组合成一组幻灯片来教学。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森林水库的蓄水功能,我通过超级链接将森林图片与“树冠”“树干上的苔藓”等图片连接起来。这样,教师在讲解森林的蓄水功能时,一把把像大伞一样的树冠也同时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处理不仅有效地使学生感知了森林的蓄水功能,同时也体现了语文课浓浓的语文性。
    总之,本课中我借助电子教材的优势,创设问题情景,搭建对话平台,极力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同时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的能力,努力使电子教材在语文课堂上焕发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