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电子教材在课堂上尽显魅力关于《云雀的心愿》教学设计的思考 众人拾柴火焰高谈如何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2期 总第5012期 2015年03月1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2期  下一期
众人拾柴火焰高谈如何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来源:金坛市指前中心小学 作者:袁洪强 发布日期:2015-04-22 14:05:13

    小学生由于自身环境的差异,其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不喜欢“听”课,导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不容乐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组合拳”,软硬兼施,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借力使力,“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每个学生都“吃得饱”“吃得了”。
    一、“通行证”——自由活动时间的奖励政策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术结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要求我们既要教好理论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既要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又要照顾好参差不齐的学生,这需要信息技术老师用长远的眼光去看问题、解决问题。
    我的做法是组建“网络在线考核系统”(即时打分),课前5分钟让学生上机过关,凡是能得到“奖状”者,即获得自由活动时间,能自由使用电脑(但限制学生接触有害信息)。这5分钟的练习内容为信息技术书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网络出卷系统里的内容,很好地适应了学生“爱动手”的天性,拿“通行证”的奖励“诱惑”,课前学生们均精神振奋,网络答题既训练了学生的技能,又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的问题,对于理论很差的学生还有“错题分析”的补救功能,通过“错题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成绩。出台自由活动时间的奖励政策,是打好这套“组合拳”的前提。
    二、“任务驱动”——搭建多重目标任务的课堂
    高效组织课堂教学是每一个信息技术老师必须全心投入的事。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的 家庭情况差别很大,有的学生从小就接触了电脑,对基本操作很熟练,也有很多学生,从未见过电脑。这种参差不齐的状况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否则容易出现熟练生“吃不饱”,失去上课的兴趣;后进生因“吃不了”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1.教师的目标任务
    信息技术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均衡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1)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重塑学生的“学生感”
“师生情谊”很弱,这是信息技术老师有别于其他学科老师的一个现象。一星期只有一节课,学生与老师不熟,所以会在课堂上容易“目中无师”,只要信息技术老师一“松手”,这群学生就会像“逛集市”般毫无“学生感”可言。很多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似乎除了教学,就很少能够与学生有交集了。由于我们漠视学生的内心活动,使师生间产生了距离感。“学生感”的培养,需要老师有爱心、细心、恒心,需要规则的细化和长期的坚持来形成学生的习惯,更需要时间的历练和教学的积淀。
    (2)放眼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永恒法则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如果你的课没“意思”,“水平高”的学生会坐不住,“水平低”的学生又不愿学。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不能教“死书”,而应该根据不同的课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有的内容老师说一遍不如让学生看一遍,如《鼠标的操作》这类操作技巧类的内容教学,无论如何讲解单击、双击的概念,都不如看动画摹拟效果来得直接有趣,而且整体效果好。有的内容让学生看一遍不如先让学生做一遍,如在上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放手让学生尝试未知领域,迎合学生的欲望,直接让学生先“做一遍”,让学生先尝试。尝试固然有失败,但这样做往往课堂气氛很“活”,先尝试再结合电子教室展示学生成功的案例,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有的内容学生做一遍不如再让学生讲一遍。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学生练习的时间比较多,但为了更好地履行我们的教育职责,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再讲一遍既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又让学生为做好一名“小老师”提供必要的操练机会。
    2.学生的目标任务
    (1)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
任务驱动以“有奖励”为前提,集体行动为原则,要让学生有奔头,提高学生的内驱力。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说白了就是把一个个的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的“任务”。并且每一个任务都要有侧重点,联接这些“任务”来体现学习目标。“任务”设计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每当完成一个任务后让学生举手,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完成,再进行下一个任务。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完成好的学生就会环顾四周,时不时还会带有催促的声音,这表明他们想节省尽可能多的时间来换取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无意会形成一种集体的内驱力,用学生群体的力量带动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对于处于这个群体中的一个学生个体,具有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威慑”作用。但这种情况如果动静过大,教师要适时加以纠正,变“催促”为“关心”,久而久之更能形成团结向上的和谐课堂氛围。
    (2)“通行证”的附加任务——“小老师”
    这是解决学生参差不齐问题的一个强有力的对策。老师的能力毕竟有限,经过长时间“说一遍”的训练后,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当好一名“小老师”的资质,尤其是那些已经拿到“通行证”的学生更是“卖力”辅导他人。当我的教学任务结束后,学生练习巩固阶段,“小老师”们自觉主动地帮助同学,等他们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几乎为零,但他们仍然能乐此不疲。时间长了发现他们以群组为单位相互探讨,既有主动邀请的,也有主动施以援手的,自然形成一帮一,一带多互助小组,用部分学生的个体能力来促进学生群体的整体前行,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
    三、交互监管——组织高效课堂的保证
    1.用好电子教室系统这个帮手
在电子教室中,学生的任何小动作都逃不过监控。有时小学生“蠢蠢欲动”的心是按捺不住的,时不时的学生会有一些“可爱”的小动作。“奖励”“心要飞”的学生先观看老师的电子教室监控,再让其他学生也排队观看,学生“大惊失色”,这么做的效果很好,基本可以杜绝学生在课堂上的小动作。
    2.打开学生的“小报告程序”
    除了教师的监控,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学生充当“小老师”的阶段,一开始会有急于求成的情况:替同学直接操作,蒙混过关。这时要善于启动学生的“小报告程序”,学生之间的“较真”,只要一两次,就能纠正学生的这种行为,他们会自觉地遵守他们之间的公平环境。当好“小老师”后,自己没有拿到“通行证”的学生会打开在线练习系统,进行再一次的“通行证”考核。
    教师通过以上各个步骤的综合实施,借力使力,“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学生之间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大有改观,学生听起课来更加认真,参与活动也更积极,并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