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开放性练习彰显学生数学能力 潜移默化静听花开———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暗示教学法
教学一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5期 总第5035期 2015年05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5期  下一期
潜移默化静听花开———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暗示教学法
来源:连云港市中云中学 作者:孙岩 发布日期:2015-05-05 16:30:39

    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所创立的,又被称为“洛扎诺夫教学法”。该教学法就是通过对大脑施加一定的暗示,建立一些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激发人的潜力,培养并提高人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暗示,就是通过教师的身体语言、环境、气氛的创设等多种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学生的心理潜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融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实施暗示的前提
    暗示活动是一种正面良性的诱导,只有让学生对教师充分信赖和期望,暗示才能起到积极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生动活泼、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样师生关系才会亲密无间、融洽协调、相互信赖,暗示的效果才会显现。
    二、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是实施暗示的保证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教育是爱心事业,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爱心,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照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暗示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数学相对于语文和英语来说,是比较枯燥、单调的学科,作为教师就要想尽办法,努力营造趣味性、生活化的学习环境,通过环境、活动、游戏等,使学生在快乐、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环境中愉快、轻松地学习。 
例如教学《平均数》时,我就结合学校举行的跳绳比赛,让学生比较一下哪个年级的成绩好,选出冠军。很多学生都想到了要计算平均数,这样新知识就很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
在这样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学生都收到了这样的暗示:数学很有趣、好玩。学生就植入了数学课不是乏味、无趣的潜意识,上数学课时就会以一种愉快、轻松的心情参与。这种暗示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鼓励成功,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是一种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的教学艺术。”教师对待优等生,不仅要让其学会课内知识,还要补充其课外所学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对待学困生,要用含蓄的语言或示意的举动使其领会、接受。
这样不同类型的学生都会产生快乐的情感,建立起自信,产生更高期望值的追求。每当这些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教师就给予鼓励,一点一点地建立和巩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有效实施暗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暗示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强化暗示刺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以增强暗示信息的有效传递,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体验成功,让学生树立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教学高潮,让学生放松、大胆地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自信。课堂上教师采用游戏方式,也不失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一个好办法。他们亲身体验成功的快乐,受到莫大的鼓舞,也使得他们在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展示中获得自信。
    (三)用体态语言暗示学生,感染学生
    在课堂中,有时教师简单的肢体语言,就会让学生恍然大悟。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若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态、动作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组织教学的效果就会十分理想。总之,教师运用体态语言暗示学生,可以起到传递、感染、调控、激励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活动,学生越少感觉到教育的目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你的教育就会越成功。”而恰恰教学中的积极暗示,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激发出学生的潜力,使他们处于学习的更优状态,达到学习的更好效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