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些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更新的知识结构,甚至制约着课改的推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被越来越多地在教学中推广应用。为此,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合理应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这一课题,显得尤为重要。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以下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除了枯燥的数字,最多也只是利用挂图或投影片来创设情境,知识的导入显得生硬而苍白。而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以创设出与题意贴切而又生动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地接受知识。例如:在教学减法的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情景:小明过9岁生日,在蛋糕上面插了9支点燃的蜡烛,现在小明吹灭了1支蜡烛,还剩下几支燃烧的蜡烛?小红的手上拿着5只气球,手一松,一不小心飞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汽车上有10位乘客,到站后,下去了6个人,车上还剩下几位乘客?我创设的生动形象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学习起来非常主动积极。有时学生们一边做作业,一边享受多媒体播放的轻音乐,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效果也提高了。
二、动画模拟,加强图形认识
多媒体的优势在于,它既能提供大量直观的运动图像,又能随着图像的展示作简要的说明。根据教学的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教学“线、射线、直线”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光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两个亮点间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将线段两个端点向左、右分别延伸,形成一条直线;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的特点。通过这样的直观教学,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
三、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知识,从而达到提纲挈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将两个一步算式题“2+4=6”“3×6=18”组合成为一道综合算式题时,就可以先将两个算式中相同的数字6用相同颜色显现出来,然后再用另一种颜色标识表示这个数字的算式“2+4”,并将这个算式用动画移动到“3×6=18”的数字6的下面,在外面添加小括号。最后再将“3×(2+4)=18”写出来,就这样组成了一道综合算式。整个过程层次清晰,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障碍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反而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四、化静为动,拓展学习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静态为主,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单调、枯燥。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勾画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情境,为激发学生想学、乐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变静为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为学生展现出了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情感需求。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一课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教师很自然地引入新课的教学——10的认识。
综上所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数形结合、音形兼备,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掌握,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学得轻松愉快。
多媒体教学具有它独特的优势,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选用多媒体时既要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又要注意服从于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只有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师“教”的主导作用才能得到加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