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范例教学法在Scratch教学中的应用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2期 总第5075期 2015年07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2期  下一期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来源:徐州市铜山区徐庄镇中心中学 作者:陈春 发布日期:2015-07-02 08:51:18

    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强调“面向未来,增强课程现代意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课程改革导向将有力地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使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阅读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教育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谈些粗浅的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用生动、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如朱自清的《春》,作者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绘成一幅幅清新、多姿、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我在执教时,使用多媒体演示教学,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音画同步的江南春天美景,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要求学生讲述观看画面时的感受,以及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或诗词,此时学生兴趣高涨,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说,为下一步教学中的美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受到熏陶与感染,惊叹于大自然的无雕琢的美,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
    信息技术的使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
    又如我在教学席慕容的散文《贝壳》时,上课前,我先向学生展示了在网上搜集的各种各样精美的贝 壳图片,学生们都瞪大眼睛,尽情地欣赏着,还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似乎已置身其中。这时,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看过的贝壳(包括图片),概括贝壳的外形特点,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言。我又问:“你看到贝壳时,想到了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打算如何写这篇课文,而本文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在积极、热烈的讨论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进入了阅读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便于学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
例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阅读课文,文辞优美。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江南初春的迷人风光,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给他们自主的权利,让他们画出自己最喜爱的词句,朗读最喜爱的部分,并与同学相互交流,充分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实现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着,我带领学生分析春草图,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然后我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其他四幅图画,让学生观察、讨论,合作学习。学生被激起了探究的欲望,一边在书上圈点勾画,一边展开激烈的讨论。在学生展示时,我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应的录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的特征及写景方法,充分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语文课本中有好多内容,由于学生知识面不宽,再加上有些语言学生不易理解而往往成为教学上的难点。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和信息传递渠道,增加教学密度,提高单位时间内信息的交流量。它通过展现情景、模拟现象、叙述事实,成为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重要手段之一。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景散文,作家宗璞通过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生动细腻的描写,追忆十多年前(“文革”时期)紫藤萝花在一种极“左”思想的驱遣下被砍的遭遇,揭示其象征意义:“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编者把它安排在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不论从知识积累,还是人生阅历,想让他们由此而领悟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这确实很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我要求学生在网上搜集 “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展示。很多学生利用课件再现了发生在文革期间现在看来十分荒诞的故事,还有的学生展示了宗璞一家在文革中遭受的迫害,及作者担任航空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年仅50岁的亲弟弟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的资料。学生在了解了这些创作背景之后,再来研读课文,这就为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奠定了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信息量,丰富课外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教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师生双方在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如教完毛泽东主席的两篇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对中国革命有更深入的了解,结合国庆“党在我心中”征文活动,我让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有关中国革命和毛泽东的故事。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查找资料,再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运用,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