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春:做智慧型、专家型的教师 王智慧:架设家校彩虹桥的智慧人 刘红美:虽是小学老师,但眼光不能“小”
教师节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3期 总第5101期 2015年09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3期  下一期
朱凤春:做智慧型、专家型的教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5-08-28 14:18:21

   

    从教23年来,她始终坚守教育第一线,以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以“做智慧型、专家型的教师”为目标不断前行,成长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一方名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就是淮安市和平中心小学教师朱凤春。
    乡村孩子更需要教育的阳光
    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成为专家学者型教师,首先必须是教育的有心人。1992年从教以来,朱凤春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那个时候,学校10个教学班只有15名教师,白天要一节接一节地上课,晚上备课、批改作业通常到深夜。回想起那段疲惫却又无比充实的日子,朱凤春没有抱怨,反而满怀感激,她说,正是那样的岁月磨砺了自己的个性,让自己不再畏惧任何艰辛。
    2014年,淮安市清浦区教育局组织教师轮岗交流,本可留在城里小学的朱凤春却选择了最偏远的乡镇小学。在她看来,偏远乡镇的孩子更需要优质教育资源,更需要教育的阳光。
    带领学校老师做课题研究,补齐短板
    近年来,农村小学校舍、仪器、图书等硬件设施的配备已经与市级学校不相上下,教师素质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怎样让学校的“教书匠”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转变,成为了朱凤春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的短板在哪儿?是课题研究。有了答案后,朱凤春开始将课题研究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她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领老师们扎扎实实做课研。她所主持市级重点课题《儿童情趣作文研究》已结题,受到专家高度好评。她所写的《别让命题为难孩子》《追寻扎实、灵动的第一课时教学》等3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全国知名教育教学期刊。其中,论文《单元整体架构,催开习作之花》获得2014年江苏省“师陶杯”教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另有数十篇教学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同事们都说,朱凤春身上有那么一股劲,好像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克服。朱凤春在注重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同时,还与学校骨干教师合作成立学习共同体,分享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随着自己能力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她总是主动帮助青年教师备课,给年轻教师上示范课,和全体教师一起进行课题研讨、交流。
    让留守儿童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生活中,朱凤春重视用爱温暖孩子的心灵。她经常走进特殊孩子的家庭,与家长和孩子促膝深谈,不仅沟通了信息,还交流了情感。子林(化名),一个从小失去父亲,家庭贫困,对学习没有兴趣的男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朱凤春连续3年在结对救助他的同时,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为他补课,让他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通过与他一起阅读名人成长故事等方法做思想工作,帮助他树立健康向上的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2010年,朱凤春发现新接的班里有一个男孩子特别调皮,从来不做作业,经常迟到。通过走访,朱凤春了解到这个叫王明(化名)的学生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已经一年多没回家了,没有爷爷奶奶,只有伯父偶尔来帮他收拾一下,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自己住在村后的院子里。听到他的情况后,朱凤春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疼。从此每天早上她都从家里带上早饭到学校和他一起吃,跟他谈心,并利用课余时间辅导他,每周都和他一起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向他们汇报孩子的进步。
    年关将近,朱凤春看出他太想和父母一起过春节了,就反复做他父母的工作,并告诉他别害怕,“如果父母不能回来过年,老师就带你回家过年,绝不会留下你自己的。”那一刻这个倔强的孩子流泪了。小学毕业的时候,他对朱凤春说,“老师,是您让我懂得了不管面对怎样的困境,都应该热爱生活。”朱凤春见证了一个个孩子的成长,而孩子们也对她的辛劳与付出满怀感恩。
    “工作并快乐着,收获着,成长着,幸福着。”这就是朱凤春全部的教育生活。虽然青春已渐渐远去,她依然用火样的热情演绎着属于她自己的幸福人生。
                                                               编辑/朱皓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