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老师好”是世间最动听的声音 万子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朱秀玲:满腔热忱育栋梁
教师节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3期 总第5101期 2015年09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3期  下一期
朱秀玲:满腔热忱育栋梁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5-08-28 14:26:12

   

    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小学副校长朱秀玲,从一名普通小学教师,成长为市“优秀班主任”、省“师德先进个人”和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
    20多年来,他体味到了一名教师的艰辛,也享受到了其中的幸福。
    做教育教学的服务者
    “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工作”,这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他说,做人做事,关键要真、要诚。参加工作以来,他用真诚的人格、扎实的态度和精湛的教艺,赢得了身边人的尊重和信赖。
    为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朱秀玲坚持开展课题引领,把“科研为先导”作为学校的基本办学思想。近年来,他带领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6个,市级课题12个。
    朱秀玲发挥集体智慧,力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围绕“经典照亮童年,书香伴我成长”的育人目标,先后编辑出版了《诗词篇》《美文篇》阅读类书籍、校刊校报和《欢欢喜喜过大年》《感悟亲情》等校本课程,受到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在朱秀玲的带领和排练下,学校连续六年在宿迁市宿豫区“新华书缘”杯小学师生美文诵读比赛活动中,均获一等奖的好成绩,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做有爱心的好教师
    朱秀玲常说,“放弃一个孩子,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只是百分之一的损失,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那是百分之百的损失。”他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在教学中,他始终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有力诠释了“爱心育人”的教育境界。
    课堂外,朱秀玲还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每年接班的时候,他先要咨询原班主任,询问有哪些学生需要“特殊”照顾。他会分别走进这些学生家庭,与他们的父母真诚沟通,力争用诚心去感化与教育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正是由于朱秀玲的敬业,他所任教学科的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同学科前列。也由于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成绩,他被评为“宿迁市优秀班主任”,他的事迹也被宿迁市宿豫区电视台进行宣传。
做幸福的教育工作者
    在工作上,朱秀玲任劳任怨,积极服从学校安排,同时担任了学校教科室主任、教务主任,学校工会主席和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他将做阑尾摘除手术的时间安排在“五一”假期中,连手术加修养一共只请了五天假。他做的工作尽管又苦又累,尽管没有额外报酬,但他从不计较,总是想方设法圆满完成任务。
    辛勤工作中也会有所回报,朱秀玲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朱秀玲撰写的30多篇教学论文分别发表于《教学与管理》《语文教学通讯》《江苏教育》等刊物上。另外,《“言语模型”的发掘与教学实践》等多篇论文分别在省“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中获奖。他承担的《小学语文有效读写教学实践研究》等三个项目,被省教育厅评为“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学专著《倾听花开的声音》和《追求活的语文教学》公开发行,在宿迁市宿豫区首届政府社会科学成果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并入围区文学著作奖。
    朱秀玲主持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研究》《构建“跟帖式”评改作文教学实践》等四个省级课题均已结题;《小学绘本阅读与写话教学实践研究》被宿迁市教育局评为教科研成果一等奖。他先后辅导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作文120余篇,主编的《限字作文》《手把手教你写作文》《小学生语文阅读训练与写作提升》等18本教学辅导用书在全国公开发行。
    自身进步的同时,朱秀玲没有忘记其他青年教师。学校一大批青年教师在他的带领下脱颖而出,很多教师被评为宿迁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他的推动下,学校先后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宿迁市校本教研先进单位、宿迁市小学语文先进教研组。
    有迷惘,有思考;有痛苦,有执着;有播种,有收获……这就是他,一个钟情于小学教育事业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在荣誉面前,朱秀玲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做好每项教育教学工作。
                                                         编辑/董雅芸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