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PPT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探索与思考
实践探究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3期 总第5101期 2015年09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3期  下一期
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探索与思考
来源: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作者:张雪晴 发布日期:2015-08-28 15:46:36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有效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笔者认为,从以下四个环节调整,更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一、调整教学方法的组织
    备课是每个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前都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就教学策略而言,即可分为直接教学法和间接教学法。教师不但要分析教学内容适合哪种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思考自身更适合哪种教学方式。无论选择直接教学法还是间接教学法,只要将教学内容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就是有效的教学。
    课堂有效教学中最不可控的因素就是教学对象。所以在备课时,教师会做一个学情分析,结合信息技术课特点的学情分析通常是侧重于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却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性学习是不可控的。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主要是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或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教学实践证明,对生成性学习时机的正确捕捉,能使一堂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我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与其对一种错误观点加以指责,不如对正确健康良好的现象进行赞赏,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很多时候,新课堂总是会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新资源。教师要及时调整抓住这些资源,并很好地加以利用,对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调整课堂对话和例子
    信息技术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动手实践多,但与其他学科课堂相同的仍然是课堂对话与实例。在课堂对话中,对于学生的陈述和延伸,教师应尽可能及时评论,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捕捉学生生成性学习,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课堂效率。
    著名教育专家肖成全老师曾说:“生活处处有课程,一言一行皆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共鸣。很多学生都玩过QQ农场或开心农场,菜的成熟用一个倒计时程序就可能实现,菜摘完后一点图片就换了张图,其实编程就一句话。这学期在讲VB时,我就从种菜游戏入手,开始顺序结构实现,再调整用循环结构实现。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动起手来不亦乐乎,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兴趣。
    三、调整课堂观察
    机房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主阵地,它不同于普通教室,在教室里教师站在讲台上,与学生面对面,而机房里学生大多是侧对着教师,有时甚至背对教师,如何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课堂观察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通常教师在上机演示时都在自己教师机的位置,但在讲述理论时最好走到学生中间,一则是因为机房比一般教室要大,太远可能有学生听不清楚;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更靠近学生,便于教师观察学生,学生注意力也会相对集中。学生上机练习时,是课堂观察最关键的时机,教师通过巡视可以与学生个别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观察另一个突破口就是关注个体差异。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很快会发现学生多方面的差异,除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学科倾向和学习风格都存在很大差异。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在备课时就已有学情分析,而在课堂具体实施时,针对差异教学的目标是大多数学生应掌握的或能掌握的,而极少数达不到的学生可适当降低标准,而对为数不多的优秀学生,教师在课上要有拓展练习,或创新奖励机制。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更不是包治教学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很多时候课堂观察最好与评价相结合,才能达到高效。
    四、调整评价机制
    从2008年起我和同事们就开始就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进行研究思考,在几年的研究中,从最初的课堂观察量表做起到后来推出的《高中信息技术学生过程性评价》,从如何实现评价到课堂真实评价,我们总结了三种有利于提高课堂有效性的评价机制:一是课堂中的评价;二是网络随堂测评;三是激励机制的评价。
    课堂中的评价 主要是针对学生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这一类评价先给一定的基准分,然后通过加、减分来评价。为了便于操作,基准分大家都一样,个别学生表现突出则加分,若有学生作业不交等则减分。
    网络随堂测评 主要是在机房内由教师机作服务器,学生通过自主开发平台在内网进行测评,主要是理论选择和操作知识点巩固。学生完成测评后提交,教师与学生都能看到成绩,便于同步了解某个学生学习的情况。
    激励机制的评价 众所周知,评价要以发展为目的,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激励评价对象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要用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评价对象的成功与失败,要杜绝、防止、克服“贬损性”评价。在作品评价中,凡是完成拓展练习我们都给予加分;电子作品能有创新的也及时肯定,适当加分;课堂提问及表现一贯优秀的也实行加分,让学生在此评价机制中,得到自我激励。实践证明,激励机制的评价明显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我们只有 不断探索与改进,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在有效基础之上,我们还要有更高的境界、更高的追求,那就是优质教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