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iPad辅助地理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5期 总第5116期 2015年09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5期  下一期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
来源:连云港市墟沟小学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5-10-08 16:51:52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应课改的要求而设置的,它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发的校本教材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门特殊课程。它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统一的课堂建构模式,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一系列特征。
    然而很多时候,由于许多老师经验不足,导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通过形、色、声、光等特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形象、更生动,学生学得更深入,原理了解得更清楚,学习效果更明显。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让活动主题更有趣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不同,它更具有实践性;与一般性的游艺活动亦不同,它更具有主题性;与体育等室外活动也不同,它更具有自主探索性。
    教师要积极创设活动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发现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课程主题。确定主题后,就需要让学生围绕主题收集各种素材,这些素材都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捕捉到,但这些素材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所有学生面前,一个学生也不能看到所有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学生在采集素材时能将素材保存下来,和其他同学共享。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录像、摄影等方法,及时保存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并统一由教师进行处理,通过多媒体重新再现在全体学生面前。
    例如,开展“校园周围鸟类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录像、摄影的器材(如手机等)。在课余时间,他们三个一组五个一群地观察校园内外的鸟类,及时将其拍摄下来,并通过不同途径将鸟的名称、特点、习性等了解清楚。活动结束后,我将学生拍摄到的素材及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拼接、合成等方式进行处理,制作成视频,通过电脑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在分享同学成果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作品,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综合实践能力,还增强了成就感,可谓一举多得。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让活动素材更生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的开展形式就是活动,没有活动就不能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要确保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根据确定好的活动主题,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师就要做好指导工作,教给学生收集素材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通过网络搜索素材,向学生提供与活动主题相关的网址,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举一反三,撷取到更多、更好、更实用的素材,加深对活动主题的认识。 
    例如,在综合学生对春节一些现象的了解后,我开展了以“春节陋习调查”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春节中的陋习,各地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我们身边的陋习有哪些?学生立即兴致大增,迫切想了解究竟各地春节中有哪些陋习。学生就会自觉地运用老师传授的方法、提供的网址寻找答案。我要求他们将收集到的资料全部交到电脑兴趣爱好小组,在我的指导下,他们将收集到的各种春节期间的陋习组合在一起,并配以讲解,然后让全体学生共同观看,让学生感受到陋习无处不在,需要大家共同改变。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让活动实施更具个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但对每个学生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很有好处的。运用多媒体,能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开展“人人过生日”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了让班上学生都知道其他同学的生日,我指导学生利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制作师生生日簿,这样既方便学生查询,又易于保存。在学生临近生日的时候,我指导学生利用贺卡制作软件FREECARD,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大胆创新,制成生日贺卡并打印出来,送给过生日的教师或同学。这样的活动,由于是自主设计,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