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微课”有个约会 电子白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7期 总第5129期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7期  下一期
我和“微课”有个约会
来源: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 作者:徐瑛 发布日期:2015-10-29 16:38:18

    相 遇
    第一次听说“微课”,是在多年前,去上海的一所友好学校参加活动,看到、听到的都是些课堂教学的片段,据介绍,这叫“微课”。那时,并不十分明白“微课”究竟是什么。
    第一次接触“微课”,是在两年前,学校领导去上海参加了一个培训,回来后给我们“洗脑”,介绍这种全新的在线课程是如何翻转传统课堂的。那时,我很不以为然,觉得一切都离我那么远,听听罢了。
    直到2014年的某一天,我被市艺术教研员“钦点”进了苏州市规划课题“中小学音乐‘微课视频’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才真正开始接触“微课”。此时,曾以为离我很遥远的东西瞬间与之相遇,有种不知所措的惶恐。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通过与课题组成员的热烈交流与思维碰撞,我对这种现代教学方式的了解也逐渐从模糊变为清晰,从盲目变为理性。如果说接触“微课”是一种偶然,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了解“微课”终将是必然,当命中注定要与之相遇,最好的态度也许就是微笑着面对与接受。走进“微课”世界,我们的困惑、惊讶、迟疑、坚持和勇敢会互相交织,会四处逃窜直到从容面对。作为实践者,惟有一点一点地理解、吸收、接纳,珍惜这样的相遇,才能使其帮助我们成长、蜕变。

    相 知
    第一次制作“微课”,纯属“赶鸭子上架”,在课题组长规定的上交期限前一天才匆匆完工,由于对各种视频编辑、“微课”录制软件的不熟悉、不了解,拍完视频,做好课件后我就无从下手了,只能请擅长电脑操作的同事代为合成,其实合成好以后也没时间好好“欣赏”自己的“大作”,直到课题组活动时才有机会坐下来和大家一起仔细回看这份青涩的“处女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因为制作匆忙,短短7分48秒的视频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背景破旧,面部灰暗,头发毛躁,片头机械无动感,上课过程中眼神飘忽不定,经常想要看讲稿,竖笛范奏声音干涩,节拍不稳定……细细思量,种种问题都不是无法解决之难题,只要再用点心,都可以迎刃而解。特别是参加完教研室组织的“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培训活动后,更觉得自己之所以离“微课”这么远,最重要的还是观念上的问题,不愿接受、不愿深入。
    当传统课堂遇到现代教育模式下的E课堂,作为实践者的我们无需排斥与紧张,也不要轻易就下定论坚决地跟某一方说“不”,了解两种课堂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尽量使其无缝对接,深度融合,才是我们需要关注和努力的方向。既然相遇,何惧相知。

    相 信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喜欢我的课,喜欢上音乐。当所教的这批孩子经过两年的熏陶越来越乐于表现时,我的课堂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比如,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演时,孩子们分组吹奏竖笛乐曲时,我都会拿起手机给他们拍上一段小视频,再把视频导入教室的电脑里,通过大屏幕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表演,再进行点评。第一次看到自己或同学出现在屏幕上,他们惊奇、激动、开心甚至亢奋的神情无以言表,那一刻,我相信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魔力”,孩子们的兴趣极其高涨。
    受小视频的启发,受微博、微信、微电影的启发,我想到了我们研究的这个课题“微课视频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结合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音乐需求,我尝试制作竖笛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接受能力、模仿能力强的学生对教师教的内容感觉“吃不饱”,而反应比较慢、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则对教师新授的内容无法当堂消化甚至“吃不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微课”的制作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达到提优补差的作用。对于“吃不了”的学生,教师可结合上课内容安排复习巩固的微视频,通过强调指法、手型、节奏等帮助他们再消化,弥补课上没有完全掌握的不足;对于“吃不饱”的学生,通过微视频发布新的课外乐曲、小练习,甚至某首乐曲的重点讲解,让他们在课余自娱自乐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音乐学习能力,扩大音乐知识面。
    虽然,对于普通学校而言,暂时还无法达到人手一机,人人都能背起电子书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课堂,但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微课视频”的发布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差异的需要。就目前的条件而言,绝大部分学校可能还不具备真正开启“翻转课堂”的学习新模式,但作为传统课堂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给学生多一次自由选择的机会,是个有益的尝试。随着微时代的悄然而至,“微课”也许无法撼动传统课堂的地位,但定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我相信它终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走进学生的课外学习。因为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跨越地域限制,让学习充满了魅力与乐趣。   
    在通讯发达、网络普及的今天,如何让集网络、信息于一身的“微课”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让枯燥的学习变得多样与精彩,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与“微课”相约,我看到了教育的春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