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放有度讲练有趣学以致用———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信息技术服务习作教学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9期 总第5144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9期  下一期
信息技术服务习作教学
来源:泰州市口岸镇中心小学 作者:马秀琴 发布日期:2015-11-30 10:49:11

    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结构、习作评价形式的有机结合,是教师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并借助相关软件将其渗透到习作教学中,让习作教学焕然一新。对学习的主体来说,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习作素材、阅读范文、习作和修改文章、展示和评价习作成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习作教学服务。
    一、打开信息之窗,让学生善于表达
    多媒体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它以其教学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化,教学信息储存的大容量化等优势,使其习作教学的过程具有了良好的交互性、可控性、协作性和开放性,以及学习资源独特的共享性,使小学生习作的自主性以及教学信息的反馈功能大为增强,资源得到了更充分、更高效的利用。在这种生动、形象、有趣的现代习作教学环境中,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必将得到显著提高。
    1.再现真实生活,激发写作灵感
    观察是写好习作的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是文章质量高低的保证。只有观察深刻,感受、体验才会越深,才能发现有价值的写作题材,才会文如泉涌。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限制,他们对生活没有深的感受,也不会主动去观察某种事物。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可以是有重点地学会观察,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而计算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的文字、声音、图像给了学生直观的印象,并可以重复观看,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的习作教学不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了盎然生机。
    例如,指导学生写《收获的季节》时,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秋游活动,并带上数码摄像机,将当时的天气、植物、动物、人的活动情况拍摄下来,拍摄时兼顾到整体、局部、周围场景的联系。当把这一切借助计算机再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拓宽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了不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景描述得生动传神。
    2.网络连接生活,拓展写作空间
    网络无所不在,教师可以通过因特网下载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以往要求学生阅读习作的内容,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要求课前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拓展了写作空间。
    3.媒体记录课堂,激发情感体验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如何让课堂的效能发挥最大化,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习作教学要贴近生活,不应该仅仅依靠语文课甚至只是习作课,我们完全可以对其他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小学生在上了科学、美术、体育等一些活动课后,往往带给他们很深刻的心理体验。其本身就是生动的习作素材,以往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或仅仅靠学生的回忆展开,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实时录像系统,对其他班级的科学、美术、体育等课进行实况直播,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进行习作,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我们也可以把学生自己上的这些课用录像机录下来,在习作课上再现。当学生观察实验的时候,就会唤起自己的记忆、情感,写出来的习作自然真情流露。
    4.共享学科资源,丰富习作形式
    陶行知说:“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的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绝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是丰富而又多元化,他们写下的文字同样也应该如此。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完全可以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例如,在上科学课时,教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教学,单单课本上的内容显然是单薄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让学生收集大量相关的内容,写出探究性的科学小论文。如学生写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太阳、地球与火星》《请节约水资源》等文章,都是在查阅大量相关文字、数据、图片、现象,有了真实的感受,然后才形成书面文字。这样的习作真正让我们的孩子关注了生活,并提高了他们搜集、选择、处理、组合信息的能力。
    二、打开信息之窗,让学生长于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鲁迅先生介绍自己写文章的经验说:“我写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把它读得顺口。”确实,修改是写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学校开通了校园网站,甚至建立了内部局域网。我们可以在校园网建立班级博客,让学生把习作贴出来,供全体同学讨论,教师则以一个平等的个体参与到讨论中,并适时提出评改建议。我们发现,学生把习作贴上以后,会时刻关注着自己的那篇文章,有多少点击率,跟帖如何评价;评价好,开心;有中肯的意见,欣然接受;有不同的意见,便立即展开讨论和交流。在有意无意的交流与讨论中,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习作水平逐步提升。
    例如在进行命题习作《爸爸的爱》时,我让学生通过网络广泛交流,谈谈爸爸的“爱”和妈妈    的“爱”有什么不同?爸爸的“爱”体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发言踊跃,争先恐后地发表各自见解,思维的碰撞迸发出绚丽的火花,有些感受真是令我耳目一新,我也适时地利用键盘敲击出自己的感受,适当给予点拨。师生双方共同讨论,协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双方的知识实现了互补,情感得到了进一步沟通,师生之间产生了积极的互动,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清新自然,产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打开信息之窗,让学生乐于分享
    在网络环境下,依据博客的多元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依据博客的交互性,实现评改互动;发挥博客的共享性,体验写作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班级博客打破习作时空的束缚,教师的评点注重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平等对话。学生在这里敞开心扉,吐露心声,教师在这里解读心灵,倾听心声,教师是学生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和情感喷发的分享者。作为第一读者的教师在评点学生的作文时,更多的是商讨式、鼓励式、诱导式的,让学生感到既亲切又平等,他们更容易接受,更乐于主动修改。学生之间互相评论已经成为学生浏览博客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之间的评论往往能让博客增色不少,评论不求其长,但求其精,不求其全,但求其美。学生在评论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进情感的交融,也更加推动作者写作的积极性。
    打开“信息”之窗,激活“习作”教学。总之,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的整合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它优化了课堂环境,改变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了习作能力。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既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又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