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解放路小学:快乐足球从这里开始 一切源于爱,一切源于学生———海门市三星小学融合课程发展纪实
校园特色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1期 总第5161期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1期  下一期
一切源于爱,一切源于学生———海门市三星小学融合课程发展纪实
来源:海门市三星小学 作者:陆金华 发布日期:2015-12-31 15:56:59

    我校地处“华夏绣晶第一镇”——江苏省海门市三星镇。镇内有全国最大的绣品专业市场——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被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列为“中华之最”,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家纺绣品名镇”称号。该镇90%的居民从事绣品加工生产,每天有超过2000万元的家纺产品销往国内外。三星绣品拉动了一地经济,惠及了一方人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绣品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外地务工人员从边远农村涌向城市,民工子弟流入城市后的受教育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许多专家和学者针对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心理等展开研究。我校十分关注此类问题,并把它归为“绣品文化”中。
    2006年我校提出南通市教学研究第五期课题《在绣品文化背景下德育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中就有这段描述,“让外地生与本地孩子一起感悟绣品文化、绣品精神,让学生从丰富的绣品文化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等思想。”2011年我校又申报了海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学生的融合教育的研究》,并且扎扎实实开展各项探究与实践。学校通过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开展踏实细致的养成教育,促进外来务工子女从心理上、习惯上融入我校。
    融合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是一种特色化的校本课程。融合课程是基于外来务工子女和本地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他们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融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活动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我校经过前期对有关“融合课程”的研究与探索,于2012年正式提出“融合课程”的教学理念。     我校期望通过“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过去那种机械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改为教师主导,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为主体的模式,大力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努力构建快乐课堂。我们将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均衡编组,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一、融合课程建设纲要
    【基本理念】
    融合课程具有如下特征:
    1.生活性。本课程以学生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正确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融合,在融合中生活。
    2.开放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程从教室延伸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
    3.活动性。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班级学生的活动;学生更多的是参与活动,动手动脑。
   【课程目标】
    总目标
    1.学校目标:探索出有效推进小学阶段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学习、生活融合的系列策略,在学生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使学校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状态,提升学校的发展品位。
    2.学生目标:在有效策略的引领下,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实现学习、生活上的融合,消除隔阂,互相取长补短,彼此和睦共处,和谐健康成长。
    3.教师目标:使教师逐步消除对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在学习、生活融合教育上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确立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公平教育理念。
    二、课程实施策略
    1.落实好三个基本阶段
    上启动课——讨论以下问题:本活动的目的意义、实践的内容,制定全班活动方案及小组活动计划,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等。活动开展——活动开展前做好准备工作,如准备材料与器具、调查表等;开展活动时,做好过程的记录和资料数据的搜集工作。汇报、展示——由各小组(或个人)汇报各自的任务完成情况与主要收获,教师及时对活动成果作出恰当评价。
    2.抓好课程实施
    各教师根据《融合课程实施方案》及计划,明确目标和基本思路,认真制定好“年级融合课程计划”或“班级融合课程计划”;努力组织好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过程中做到独立选题、自主活动。
    3.加强课程管理
    通过多种途径检查融合课程实施情况,督促和帮助各教师真正落实本课程。并通过问卷、抽查等形式,了解各班融合课程实施情况。检查重点: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课时、计划等落实情况);活动过程(活动设计、展开、总结等落实情况);活动实效(活动成果、教师反思)等。将平时了解的情况和专题检查结合,督促教师认真开好融合课程。
    4.开发利用资源
    校内图书室、美术室等是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我们进一步改进开放办法,使学生能更加主动、便捷地利用这些资源;各教师充分利用家乡、学生资源,进行有选择地运用和开发;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向家长进行宣传,尤其是让本地生家长认识到融合课程的重要性,支持孩子参加本项课程。
    三、课程实施的成效
    融合课程的实施提高了教师的策划、组织活动能力,涵育了教师的文化素养,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校教师课程研发能力。同时,融合课程的实施丰富了学校课程文化,使教育更具特色,学校的办学品位不断提升。
    我校荣获全国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先进单位;同时,省妇联、南通市有关领导也来我校调研融合课程特色教育。
    四、融合课程实施畅想
    融合课程的卓越化之路,正在梦想中前行,在实践中成长,在收获中彰显,在希冀中默化。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融合课程要真正成为卓越课程,应当坚持不懈地贯彻三个“进一步”。
    1.进一步坚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课程。课程是每个学生的生命旅程,要进一步从学生的角度理解课程,牢记课程中最有价值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进一步筛选出符合学生身心规律的课程资源。
    2.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动积极性。将融合课程特色校本研发任务落实到人,从纯感性的体验,到理论的总结与归纳,促进学生劳逸结合,健康快乐成长。
    3.进一步坚持融合课程与国家课程圆满结合。努力探索研发,使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互补融合,促进融合课程的进一步完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