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校园“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构建》研究报告
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2期 总第5168期 2016年01月0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2期  下一期
《流动人口子女校园“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构建》研究报告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6-01-08 09:33:39

      《流动人口子女校园“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构建》研究报告
       连云港市南巷小学张玉芹
       一、课题提出背景
       某个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相对集中到该城市的某学校就读,占据了该校学生总数的相当比例,这类学校即称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南巷小学全校85%以上的学生为流动人口子女,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孩子也占有一定比例,是一所典型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基于国家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与学校的实际,提出了本研究课题。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条适合本校校情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二、研究目标
       本着“尊重多元,促进融合,形成新的核心校园文化”的理念,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多元文化得以交流、交融,体现“交流——交融——生成”的过程,实现从“流动”到“灵动”的转化。最终让每一个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公平教育,在校园多元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健全的人格。在学生发展的同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
       三、研究的过程和措施
       1.课程中的多元文化
     (1)以学生为本,打造草根化课堂
       鉴于学校生源结构的特殊性,学校老师一致反映课堂教学不能好高骛远,对学生期望值不可过高,要实事求是,教学易贴着地面走,进行草根化发展。学生流动性大,基础不一,积累不足,因此课堂中要从学生会的地方出发,把握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自学自疑,学会学习,依据学生的学确定自己的教。学期初,学校就推出了“人人听我课,我听人人课”、领导点课、主动报课、互动研课的活动,扩大教师听课范围,增加教师研课机会,丰富教师教研内容,提供教师互助平台,为前期建构式动态课堂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为问题式教学预设备课积累了经验,也为老师草根化课堂指明了方向。
     (2)校本课程中的核心文化
       我们在打造课堂教学的同时,立足学校实际,打造自己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发也为多元文化的构建提供了有效途径,如在《经典阅读与校园文化构建》子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我们通过主题阅读、文化午餐、每周一诗歌、图书角布置、班级文化建设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多元文化并接纳多元文化,在阅读过程中得以怡情、自律,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从而构建书香育人的校园主流文化氛围。
      2.体艺工作中的多元文化
      学校高度重视艺术教研、教学工作,注意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特长和审美情趣,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组建苗苗合唱、书法、绘画、校园剧等社团,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3.德育工作中的多元文化
      近几年来,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配有心理辅导教师,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做到有计划、有专人负责、有总结。积极探索学科教学、活动课程和校园环境中的健康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不同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并进行适时辅导,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同时采用举办讲座、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着力推进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改革班会课模式,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校园多元文化氛围的营造
       切实增加教育投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以创建教育现代化为契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速软硬件建设,逐步改变校容校貌,重点添置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在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工作中狠下工夫,做好“三化”工作,优化育人环境。同时,学校贯彻勤俭办学的方针,重视开源节流,合理安排学校经费,着眼于增添、更新教育教学内部设施设备。高标准的校园文化工程、校园美化和绿化工程,为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社会实践中的多元文化
       学校坚持从所在地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学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与宿城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基地、台北盐场、连云消防大队、海关等建立长期的实践基地合作。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教育基地,开展以公益活动为主题的社区服务,开展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教育,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观念,发扬艰苦创业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四、理论性研究成果
       1.学生在诸多方面得到发展
       本课题的开展,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潜力得到不断开发,特别是交往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也使学生了解了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并真正为自己所拥有的文化传统而感到自豪与骄傲,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用包容的态度接纳他人的文化。
       2.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转变
       教师对多元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对不同文化的认识水平,促使教师增强了对孩子的包容度,更加公正、客观地看待儿童,并对他们持有恰当的期望。
教师对“每个接近孩子的人都是教育者”“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教育的时机”这种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运用把握得更加准确,对学生的关注更加全面、细心;对课程及环境潜在的多元文化教育功能的认识与利用更清晰和娴熟;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得到增强,教师对自身教育实践的反思能力进一步提高。
       3.学校办学理念提升,营造和谐校园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水平,让更多流动人口子女能享受更优质、更有特色的教育。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辅导,探寻流动人口子女这一群体的特定社会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防止由于不平等教育而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以及这种心理可能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摸索出促使他们心灵融入港城教育环境的新途径、新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并且使其具有一定的规范功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和谐一致的教育网络,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