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误区
实践探究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3期 总第5190期 2016年03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3期  下一期
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误区
来源:昆山市周市华城美地小学 作者:邹宏 发布日期:2016-02-26 10:48:2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它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在广大教师中对这种“整合”还存在种种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误区一:为“规定”而整合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后,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要求教师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确,自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后,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往往流于形式,忽略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来进行学习,却形成思维上的惰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例如:在一些科学技术类课程(物理、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完整清晰地呈现一些实验现象,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去认识感知,却很难从中获得切身的体验,也未能达到培养动手能力的要求。
    可见,并不是有了信息技术这种教学手段,就可以抛弃原有的传统教学形式,而是要取长补短,整合各自的优势。对于这种整合也不见得必须每堂课用,要合而用之。
    误区二:哗众取宠的课件整合
    信息技术要与课程教学整合,那就必须以各种软件为载体。现今常用的教学软件主要有这几类: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Smart。在课前制作课件时,很多教师往往认为材料越多,画面越丰富、绚丽,做出来的课件就越吸引眼球。最后,就把所有软件几乎都用了个遍,音频视频、动画美图来了个大集合,这样往往就失去了重点,没了难点,缺乏层次性、系统性与针对性。而如此大密度的信息“轰炸”与令人头昏目眩的画面,很难让学生入情入境去感悟课文,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的精力承受度。
    误区三:师教、生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中有一条指出: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工具。当我们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没有考虑到所有教师与学生已有的信息素养水平。
    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来说,受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并不可能亲力亲为制作课件,就算是青年教师,因不是专业的,在课件制作上难免有失水准,更多的是拿来主义,不管是否适用于自己的教学设计,认为只要用上多媒体了就是一堂现代化的课。而对于我们大部分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很少接触到信息技术,接受信息的能力也有限,与教师的教不能很好地“整合”。
针对以上误区,我总结了几条对策:
    对策一: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基础,转变教学观念
    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好的教学设计与理念,这是教学的根本,也是顺利实施课堂整合的先决条件。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成为真正的指导者与促进者。而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如幻灯、投影、电脑、电视这些都好比是一颗颗美丽闪亮的黑珍珠,教师就是那根平常无奇的串珠绳,悄无声息地将这些信息技术手段穿插于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真正变成一种艺术。
    对策二: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课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各种软件应运而生,从最初的Powerpoint到现在的电子白板Smart。教师在制作课件前,应先明确自己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以及各个环节的设置,制作符合自己教学设计的课件,体现层次性与系统性。制作课件中还应体现针对性,对于教学中所需用到的一些图像、音视频素材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合而用之。在运用时也要适度,比如在课文中需要介绍一些背景资料时,有些教师会把一些与本课无关或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内容全盘托出,这不仅收不到任何效果,还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对策三:全面、系统地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以上说了课件制作要体现层次性、系统性、针对性,而要制作一个完美贴合教学设计的课件,还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各地教育局以及学校都会定期安排一些信息技术与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在参加培训的一段时间内,各位教师都很积极,但在考核结束后,培训中所学到的技能在真正的教学中很少甚至根本用不到,时间一长,这种技能也就退化了。对于这类培训活动,我认为不应该重在软件学习的种类上,而是应该重在“精”上。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课件制作的评比,激励教师们不断钻研,真正掌握技能,这样在课程教学整合时,至少在课件制作上得心应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认知行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独特体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