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E动课堂”的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变革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3期 总第5190期 2016年03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3期  下一期
“E动课堂”的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变革
来源: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作者:宋红斌 发布日期:2016-02-26 11:19:19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可见,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教育教学变革的结果,将会使未来的教与学活动更多地围绕互联网进行,教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
    一、“E动课堂”的探索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正在探索的“E动课堂”,是基于网络教育的背景,教师通过通信、网络、实时现场教学互动,打破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先进教育信息技术,跨区域学校的学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教学范式,以促进跨区域学校间网络互动的优质教学共享,实现教育均衡的一种途径。
    1.技术先行,架构“E动课堂”网境 
    学校制定了数字化校园中长期规划、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研究计划,尝试在“网真”环境下跨地区网络互动课堂教学,改变静态、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同步交往合作的环境。通过结合创新的视频、音频和交互式组件(软件和硬件),在网络上实现师生交互独特的面对面体验。实行生生之间的网上交流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发挥网络教学具有激发学生交流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而不同于教师唱独角戏的独特功能,使得“E动课堂”成为可能。
    学校艺术节、六一儿童节、家长学校等大型活动都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各个班级学生能在教室里同步收看活动现场情况。此外,学校已在全部教室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积极开发多样性、扩展性、互动性、再生性、便捷性的“e学习”资源网站,学生手持学习终端即可访问学校的资源网站,为区域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提供开放、灵活、应用、管理、交流的平台开辟了新的途径,实现了异地两课堂进行双向交互的同步教学,这是硬件、软件、应用三位一体的优化组合。
    2.江浙沪联网,三校互联E课堂
    2011年12月,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宁波市江东区实验小学成为首批结对学校。本着长三角地区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跨地区战略性协作,探索教育资源的区域性共建、共享、共赢机制,实现长三角教育的联动发展的宗旨。按照“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原则,三校一致同意将在教学、教研、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2012年4月,在宁波江东区实验小学举行了“三地课程统整教学”研讨活动暨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系列活动。结对学校的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活动。研讨活动充分利用网络教研平台的便利,不但进行现场的交流互动,为了让三校的语文教师更多参与,还对现场活动进行了网络直播,并在论坛中进行了进一步的网上教学研讨。
    2012年11月以南京为主场,开展三校学生在网络支持下共上一节班会课,长江路小学的孩子们围绕《南京,我爱你》这一主题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从不同角度来展示家乡的历史、文化、人文、美景、新建设,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而上海普通小学和宁波实验小学的学生也把自己的家乡特色介绍给对方的孩子。此次活动是利用三所学校各自的优势,以“手拉手好伙伴”的形式,将上海、宁波与南京的小朋友联系起来。班会结束,三校的班主任进行了关于生态式自主育德的网上视频沙龙活动。
    3.师生E动,共享学习新时空
    运用网络、卫星等技术开展远程教学教研也是我校新媒体技术运用的一方面。2008年学校多次向淮安渔沟中心小学、高淳砖墙实验小学等多家共建单位进行了基于网络平台的视频直播活动,并在2008年上半年承办了南京市电教馆组织的现场视频直播互动活动——“小学英语‘E动课堂’校际网络研修”,将优质教育资源与“手拉手”共建学校分享。2011年5月在“全国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活动中,长江路小学李勤老师通过卫星和电子白板的异地双笔功能,在南京课堂上执教《生活与理财》,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绵竹天河小学的学生同上一节课,实现了跨地区实时网络课堂互动。
    除了开展数字化的课例研究,我们深知学生的学习贯穿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因此,我们各学科实验教师开始在自己的教学中借助网络环境开展数字化的课前和课后的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就网络远程教学的合理运用进行了思考、研究和尝试。2013年12月,借我市中小学雾霾天停课这一契机,我校实验组教师进行了远程教学辅导的实践。廖力伟等教师利用QQ群视频功能,对停课在家的学生进行课业辅导。这一尝试让我们看到了数字化学习在课堂以外的拓展应用。
    2014年,学校与市内集团校启动了视频会议系统,由此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网络交流与对话。两年来,我们多次与四川绵竹天河小学开展异地网络教研活动,将全市的移动学习展示课通过网络向天河小学的教师进行了实时直播,课程结束后,天河小学的教师还与我们进行了互动研讨。2015年参加“京宁蓉三地网络诵读活动”,成功实现三地学生经典阅读网络视频互动交流。
    二、我们的反思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通过开展“E动课堂”跨地区远程视频互动教学,体现“E动课堂”远程视频互动教学是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创造的新型教学方式,突破时空限制,促进不同地域师生间的学习交流,形成了有着更加广阔空间和区域的校级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体,在一次次交流学习研讨中,参与方都能从中受益,得到发展。这样不仅加强各学校校园网络的对外延伸功能,实现校园网之间,校园网与城域网、因特网之间的互联互通,又能为网络教学和远程多媒体互动教育服务,实现远程教育、视频会议、视频点播服务,为学校教育提供开放、灵活、应用、管理、交流的平台开辟新的途径,实现异地两课堂进行双向交互的同步教学,师生携手共同成长。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新技术、新理念的运用并没有按照促进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这一目标来推进。不少课例的开发、课程活动中新技术的运用都有明显的重技术、轻内涵,为用而用的现象。这样的教学行为在现在的课程建设思路下,并不能真正地对课堂教学的发展做出有利的改进和推动。
    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的团队也在冷静地自省:
    1.我们有必要在课程中刻意突出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吗?
    2.我们到底是研究怎么使用设备还是研究怎么上更好的课?
    3.零敲碎打的研究形式和互相割裂的案例成果是否有助于数字化课程建设进一步发展?
    4.数字化教育如何从高高在上的教研展示活动中走进寻常的学生课堂?如何实现网络教学、移动教学、翻转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概念的常态化?
    5.如何让远程互动教育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远程看一堂课,评几句话上,而是能更进一步带动学生的学习交流,同时能更进一步促进不同地域的教育教学共同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网络与数字化教学实践,我们逐渐体会到让学生通过网络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个人信息化素养才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合理方向。而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应当避免单纯地堆砌资源、炫耀技术,应该从学生自身的学习过程入手。同时,用系统性的思维来进行课程、资源和平台的开发运用,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深入教育,教育越来越主动融合互联网,迎接时代的挑战,我们兴奋地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也更加坚定了前进的步伐。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