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E动课堂”的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变革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3期 总第5190期 2016年03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3期  下一期
活力,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来源: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镇洪山小学 作者:贺艳梅 发布日期:2016-02-26 13:20:38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固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当作一种礼物领受呢?我认为就是要变语文课堂为“一潭活水”,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这样的课堂才能更精彩。
    一、面带微笑,“活”的开始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教师,不会是一个好教师。”我们做教师的千万不要居高临下地看学生,如果这样,无形之中就在学生面前设置了一条无法进入学生心灵的“沟壑”。不进入学生心灵,学生又怎么与你零距离沟通?久而久之,你与学生就会形成一种酷似“阶级的对立”,你的课堂也只是“一潭死水”。 
    想上一堂好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这样,教师才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语文课堂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语文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给学生以更多的微笑,也就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信,给了他们更多的学习选择权,这样,学生就找到了张扬个性的空间。
    二、积极参与,“活”的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表现得越是积极、主动,愿望越强烈,则内化就越快。在教学《白鹭》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发现问题,通过读文思考,学生提出了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无不渗透着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提出后,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整堂课都在学生的把握之中,学生不仅学得主动积极,而且也深切地体会到他们在课堂中的作用。
    三、适时幽默,“活”的点缀
    “幽默是智慧的闪现。”教师课堂语言的幽默,不仅有助于烘托课堂气氛,而且像魔棒一样,能使学生在瞬息间兴趣盎然。一堂生动的好课,离不开“幽默”的点缀。在《飞向月球》的教学中,当几个学生提的问题趋于一致时,我戏称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当学生回答问题颇有见地时,我又戏称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学生想象干瘪时,我又巧妙地周旋:“想当年,我上学时和你想象的一样。”……总之,这些幽默诙谐的语言,既使学生感到愉快,又给课堂添趣增色,实属好课的点缀。
    四、学会赞美,“活”的动力
    马尔顿说:“许多人的成功,是得力于一句格言的鼓励。”鼓励的语言尚且如此,那么赞美更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而赞美就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作为教师,应该懂得欣赏学生,不要把精力集中在专挑学生毛病上,教师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和赞美学生的真、善、美的闪光点上。
    在《黄河的主人》一文教学中,我当堂进行迁移训练,要求学生以《我第一次坐上羊皮筏子》为题进 行片段或篇的练习。当时,我发现一位后进生的仿写比以前大有进步,唯有字迹潦草。于是,我给了他这样的点评:你今天的仿写进步很大,从你的仿写中,老师发现了你非凡的智慧,如果你把字写得更端正些,老师会更加欣赏你。这里我采用的是赞美与批评并举的方式进行点评的,结果该生不仅改掉了书写不规范的习惯,而且对仿写有了很大的兴趣。
    五、诱发创造,“活”的火花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创新思维,有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就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草原》一文的第二段,描述的是蒙古人们的热情好客,如果纯粹采用读来表现的话,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再现蒙古人们的热情好客。这一举动,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们有的采用“美读”,有的采用“导游”,有的采用“表演”,有的采用“绘图”等形式。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整堂课也沐浴在创造氛围之中。
    生命,因为活力而更美丽;教学,因为活力而更动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新课程的陪伴下,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课堂都会充满生命的活力,每个学生的脸上都会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