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E 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5期 总第5207期 2016年03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5期  下一期
信息技术与聋校数学学科整合的思考
来源:昆山市爱心学校 作者:汤琴 发布日期:2016-04-06 08:53:4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云时代的到来、电子书的出现,微课、翻转课堂的尝试,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设备、新型的教育思想正不断冲击着教育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聋校数学教师也一直在探索信息技术与聋校数学学科的整合。笔者结合自己九年来在聋校从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从整合的理论指导、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方面来进行深入思考,期待能克服整合存在的问题,取得新的发展。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整合的基础
    先进的教与学理论对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知识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构建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可以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整合的平台
    信息技术与聋校数学学科的整合必然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各种技术正在为整合提供巨大的平台。诸如计算机技术、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等为教与学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环境、网络环境和移动环境等,使得一直封闭的听障学生学习环境变得更加立体化、多样化,大量学习资源呈现在听障学生面前,为他们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例如,在课前、课后,听障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预习相关知识的视频(微课等)、课件,寻找素材等。而聋校数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教学环境、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都有助于帮助听障孩子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移动学习,使得信息技术既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三、“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是整合的实质
    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与聋校数学课程整合下的教学结构应该是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体现教师主导地位的结构,即“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四、“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是整合的核心
    教学设计是紧密联系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在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论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聋校数学科学整合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整合的质量和效果。
    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应是恰当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形成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只有尽心、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才能有机地融入到数学教学的每一环节,真正达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目的。
  五、“课内——课外”教学模式是整合的支持
    聋校数学学科教学过程涉及两个阶段:课内阶段、课外阶段。根据教学阶段来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划分为“课内整合模式”与“课外整合模式”两种。课外整合模式是指在课前将讲授内容、相关资料、重点难点以及预习要求,事先通过网络发布,使学生在上课前能做好充分准备,并要求学生将预习情况与存在问题在上课前反馈给任课教师,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下一节课的讲授内容、方法及进度。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或观看微课视频,了解了勾股定理的探究及证明过程。通过这样的整合就能使聋校数学课堂回归到“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评教”的课堂真谛。
  六、存在的问题及新的展望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使得教学具有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使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成为了可能,并能实现很强的交互性(便于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在聋校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仍会存在很大的困难,首先是教师的信息素养还不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效果不佳。其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不全面,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与课件就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整合,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另外是听障学生的特殊性,限制了信息技术发挥最大的优势。
例如,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可以用微课、网络资源(视频、课件)进行预习,但是由于听障学生的特殊性,他们大多数靠视觉来接收信息,而这些微课、网络资源多是以声音传递信息,极少会配有文字或手语翻译,这就使得听障学生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在聋校的数学教学中仍然要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
    聋校教师只有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从而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作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型”,这样才能在整合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