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6期 总第5213期 2016年04月1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6期  下一期
信息技术:诵读教学的“催化剂”
来源:淮安市涟水县南门小学 作者:卢梅英 发布日期:2016-04-14 16:08:36

      信息技术:诵读教学的“催化剂”

      淮安市涟水县南门小学 卢梅英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由此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应重视教学中不同阅读层面的诵读指导,以帮助学生感知、感悟、积累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正确地读,有感情地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使之建立起逻辑连接。教学中充分利用其信息媒体的多样化、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的特点辅助诵读指导,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诵读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刺激感官,激发诵读兴趣
    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它能用形、声、色相结合的办法使事物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在新知与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强烈兴趣,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一文时,学生觉得这篇文章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都是对景色的描写,无趣无味,所以朗读比较平淡。此时,如果教师能将课文配上优美抒情的音乐、诗意的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自己来到了一片碧绿辽阔的草原,在无垠的蓝天下,和风吹拂,绿波此起彼伏;羊群悠闲自得,奔驰的骏马时隐时现;小山镶嵌在广阔的天地之间……这样以画引人,先声夺人,把动人的画卷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真正看到自然优美的草原风光,感受草原的悠闲恬静。那如梦一般的美景,似天边传来的声音,意犹未尽的境界,定会不断充实、丰富着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和欲望,再出现文字进行诵读训练,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情境,引发诵读情感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以情感为本,情感又以体验为本。缺乏真实的体验,诵读效果就打了很大的折扣。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取的文章,有很多是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优美,意蕴深远。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或条件所限等因素,要引起他们的共鸣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而通过多媒体课件有声有色的画面,再现逼真的形象,很容易将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一文时,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大多数学生未见过洪水恶浪,只凭借语言文字,很难激起他们诵读课文的情感。在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洪水冲垮堤岸的实况录像,当学生看到汹涌的洪水如千军万马冲向大堤,淹没农田,冲垮房屋;听到江上闷雷滚动,洪水喧腾,如同山崩地裂,便会一下子融入到一个声、像、形、境相互烘托的立体教学空间,震撼于惊天动地的洪水之中。画面生动,图声配合,境伴文出,情从境生,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油然而生的必然是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此时再引导学生诵读,学生定会读得更真实、投入。
    三、运用信息技术,渲染气氛,在诵读中体悟情理
   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才能被作品迅速唤起,在诵读中展示课文蕴含的深厚情感。情感的感染性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它的激发离不开对形象的感受。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局限,单靠教师的一张嘴,很难渲染出令学生感动的形象或情境。而信息技术的实时性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模拟或创设各类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有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构建了一座情感的桥梁,能引导学生迅速而顺利地投入到语文诵读活动中。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当时当地情景没有感性体验,这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信息,把学生带入意境。
    上课前,教师先向学生播放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伴随沉痛的哀乐,出示邓小平同志骨灰撒大海的录像,同时旁白:1997年2月19日,我们敬爱的老人邓小平爷爷在北京逝世。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
    学生看到黑纱、白花,看到沉痛不已的人群,看到悲伤至极的场面,一定深受感染。此时,教师再及时补充邓小平生前的丰功伟绩,引导学生了解他以巨大的政治胆略和无比的勇气,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光明大道,使中国由贫穷落后走向了繁荣富强。此时,那份对伟人的深切怀念、沉痛哀悼在学生心中便会自然流淌。
    多媒体以它特有的形式再现了情景,感染了学生,调动了情感,学生与邓爷爷的情感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诵读的水平便也随着情感的深入而提高。
    四、利用信息技术,把握作品“文气”,提高诵读感染力
    文气,指贯穿在文章里的气势。它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理脉络、语言表达等诸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它又是可以被感知的。
    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风格,其文气也各不相同。李白的作品有一种回旋激荡的强大气势,杜甫的作品以其博大深沉的感情为基础,通篇一气,流畅跌宕,沉着激壮。而对作品文气的感悟,必须通过诵读来进行,只有反复的诵读涵咏,含英咀华,读出语气来,读出感情来,才能领会到文章的种种精妙,才能感悟到作者酣畅淋漓的文笔和回肠荡气的风格。而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诵读训练,能将文学作品中丰富的辞藻,华丽的文采表达出来。
    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一文时,可让学生先欣赏一个“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片段。学生欣赏着画面,聆听着咚咚的鼓声,感受到的是铿锵激越,气势磅礴,场景壮阔的“安塞腰鼓”以及黄土高原人的粗犷、豪放。再走进语言文字,学生一定会被刘成章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所折服。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诵读这些铿锵的语句,感受的是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的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的声响。”利用多媒体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准学生的“情弦”,才能提高学生诵读的感染力。只有读出“情”、悟出“理”,才能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文义、文思、文气,获得诵读的美感。
教学实践证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形象性、丰富性、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的特点,将文字所表达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有利于将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诵读教学的效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