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实践探究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0期 总第5244期 2016年06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0期  下一期
学科融合学习劳技焕发新意
来源: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 作者:陈莉 发布日期:2016-06-20 09:19:24

    随着科学不断发展,学生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在研究一些复杂问题时,常需要多个学科知识共同支撑,于是学科发展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可见学科的发展从“合”到“分”,现在正在走向新一轮的“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也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做手工,而更多的是融合学习并运用一些劳动的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学科融合,为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学习,就是一种融合理念的体现。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综合实践课程,跨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是由国家规定、并由地方和学校组织实施和开发的课程。在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一个版块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必须修学的基础性学习领域,是由以往的劳动课演变而来,动用劳动的技术,解决学生在综合实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学科融合使得劳动与技术教育焕发新的活力。
    二、融合学习,劳技教学变得不简单
    以往我们的劳动课是国家课程的一个部分,有自己的体系,重点在于让学生在课上习得简单的劳动技能。但教改之后,我们的劳动课期望达到的目标是:通过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现今的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中,设置了很多的自主创意环节,这些环节不仅要求学生对所有制作方法技能有所了解,还能运用这些方法技能进行拓展,让手工能为生活所用。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是若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而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进行设计创意,就是我们劳技创意的先决条件。
    例如,手工制作《缝沙包》一课,课后的拓展是运用缝沙包的技能,制作枕头、挂物袋等,教材设计者的初衷也许是让学生能运用这里学到的“缝”的方法,扮靓生活。但在实际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如果要在这个环节进行扎实的教学,你会发现,孩子们家中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大、这么多的布料让他们随意裁剪,也就是说没有材料,这个设计必定是空。为了让学生能体验这个制作的过程,我们就需要在教学中运用到数学的知识,将计算、图形的相关知识与之融合。如果劳技老师能在此处与数学融合教学,那学生们就能充分发挥所长,制作出不错的手工制品,也会对学习数学的相关知识更感兴趣,更能体验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改变为学而学的状态。由此可见,这些融合其他学科的学习是劳动与技术学习所必须的。
    三、学科融合学习,劳技教学更精彩
    1.找准融合的点
    融合多个学科,首先要思考的是劳动与技术的学习可以融合什么学科,或者说可以融合这些学科的什么内容,这需要我们对所任教的学科有整体性的把握。结合自己任教劳动与技术课的经历,笔者发现,劳动与技术学科与美术、数学的内容联系相对比较多。除此之外,劳动与技术课还可以与信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相融合。可见,劳动与技术课可以融合的学科种类还是很多的,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融合,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好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
    2.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服务于劳技教学
    我们在劳动与技术课上,常要进行创意设计,在设计时对于材料的选择就可以与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相融合,因为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有对于纸张、纺织材料、一些金属以及塑料等材料专门的学习了解环节,学生对这些材料的特性都有一定的研究,在我们的创意设计中,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研究,选择最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
    曾经看到手巧的人制作丝网花,相同的丝网,不同的人做出的花瓣的数量是有很大差别的,差别大的原因在于下料时的计算。对于制作过程中下料的环节,可以与数学学科相融合,在材料有限的情况下,探究如何充分利用手里的材料,做出我们心仪的手工制品。如编绳结时,对选用多长的线可以展开研究,编网袋、编平结、编鞭炮结等编的结不同,用的线不同,如何计算就可以融合在数学的测量里。关于中国结的学习,也可以融合综合实践研究中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们通过采访制作达人,自己亲手制作、测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
    3.融合其他学科的课堂,服务于劳技教学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课上,关于家用电器发展的学习内容就可以与信息课堂相融合。在学习电器这课时,教师带领学生有意识地回顾信息课上电脑发展的历史,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电器,这样,学生会对电器的发展有更深的认知,也更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再如,五年级的劳动与技术课上,有关于家政部分中的学习做菜,这里就可以与科学课四年级学习的“吃的学问”相融合。在科学的课堂上,教师更多关注如何吃得营养,符合人体生长的需要。在融合后的劳技课堂上,教师更易指导学生做出既美味又营养的菜肴。
    融合学习,让劳动与技术课变成了学生对所学的各学科知识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能让所学的知识真正为学生所用。当今很多欧美国家在教育上已经在关注多个学科融合,智能手机的产生不就是电话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成果吗?在中国的初级教育中,这种融合也在起步,就让我们从劳动与技术及其他学科的融合开始探索,让劳动与技术学科萌发出最动人的新苗。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