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涛翻滚的长江应和着时代的节奏,勇往直前;清澈悠远的秦淮河秉持着沉静的气质,缓缓流淌。也许,正是这两条母亲河给了江宁这方土地动静辩证的特质。在江宁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条件创设上,在创新创优、开放开拓上,在教育现代化追求上,他带领着队员们高扬发展的旗帜,团结努力实践并荣获“全国首届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区特别实践奖”最高荣誉称号。他就是南京市江宁区电化教育中心主任王家文。
他始终坚持高标准实施“三通两平台”,打造“数字化校园”,投入、资源、绩效并重,始终着力加强江宁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公平、质量的稳步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定思路,区级统筹是关键
王家文始终坚持“区域整体推进、完善顶层设计、做强区级中心、学校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高标准实施“三通两平台”,打造“数字化校园”,通过增大投入赢得环境的均衡,优资源共谋应用的均衡,重绩效实现师生发展的均衡,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江宁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江宁教育城域网”建设通过持续近10年的建设,目前全区所有学校均为双光纤接入(千兆教育专网及30兆公网);校园网主干速率为1000M,100M到桌面,高标准实现“班班通”。数据中心通过千兆与南京教育城域网主中心连接、通过多条电信、移动、联通线路与Internet连接,师生无缝访问专网、外网优质教学资源。建成全区师生基础信息库、统一身份认证、视频综合服务平台等应用平台,为上层应用提供支持,建有学校网站集群系统,为打造江宁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框架奠定了基础。
搭平台,共建共享有发展
王家文在资源建设与应用上,通过自主开发、联合研发、遴选采购等多种举措,不断丰富教育资源的容量。自主开发的本地资源26万多条目,资源近3T,涉及课堂实录、教学设计、课件学件等各方面,包含小学9门学科、中学13门学科的网络课程资源;电子图书共26万多册,教师注册近6千人,学生注册数超8万;师生个人专题网站1500多个;江宁名师网收集骨干以上教师近2千人;有9个学科门类的仿真实验室供区内师生自由使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根据区域教育实际,王家文与相关专业团队进行联合资源研发,研发教育资源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现阶段广泛运用的江宁教育管理系统(EMIS)的文件处理等软件系统就是与相关技术团队联合开发的。多年来,坚持“教育技术资源费”专款专用,在省电教教材目录内,通过学校自主征订,累计为学校购置各类电教教材近1500万元,丰富学校数字资源。
搞研训,形式多样求创新
王家文从“骨干提升、全面普及”两个层面,切实强化队伍建设。
一方面,着力打造信息化管理及专业技术队伍。2008年,首创学校教育技术室,设立学校教育技术室主任职位。2009年,成立了“江宁区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聘请祝智庭等9位知名教授为首届咨询专家。2013年,组建教育信息化工作片及核心团队。2014年,引入南京市特级教师曹书成成立了工作室。与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联合举办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班”,开展了“教育技术促进师生发展”实验研究。
另一方面,全力提升学科教师信息化教育素养。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积极研究制定《江宁区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将开展达标考核,确保人人过关。此外,还制定了《江宁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培训计划》,结合新技术、新媒体的教育运用,开展各类学科教师的专项培训,引导教师们将信息素养的提升与教育教学的技能结合起来,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实现深度融合。
(南京市电化教育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