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实践探究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4期 总第5295期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4期  下一期
BYOD———数据支撑下的智慧课堂
来源:徐州市黄山中心小学 作者:赵琦 发布日期:2016-09-23 08:06:24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电子书包项目开展已多年,iPad等便携设备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走进课堂已成为必不可挡的趋势。但真正常态化的、课上人手一台设备、全时间覆盖、校内外连贯的几乎没有。大部分学校还是以样板课、示范课作为开展模式,这种试点不仅难以找到真正的问题,也难以发现发展的机会。只有使这些设备发挥应有功效,我们所期盼的以往教育手段难以发生的“奇迹”才会产生。本文以我校开展的“BYOD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为例,详细阐述了学校的开展过程以及大数据在智慧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并对数字化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作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
    2012年4月,我校与上海名校嘉定实验小学结为联谊共建学校,嘉定实小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实验学校,2008年就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项目研究。在嘉定实小的帮助下,我校于2014年率先在徐州市开展BYOD常态化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
    其实早在2012年,区装备站就为我校配备了iPad数字化教室。这种新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立刻引起了学校和教师的关注,直观的师生互动、丰富的教学资源立刻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尤其是获取知识的便利性,更是让我们欣喜不已。由于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女众多,其父母由于生活压力大、工作艰辛、收入低等客观因素,造成对子女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够,无法给子女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大多数家长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和生活上的巨大压力,他们没有能力在课后教育孩子,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我们发现,数字化的教学工具可以恰当地弥补这一环节。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困扰着我们:这样的iPad教室只有一间,无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学生无法将设备带回家完成后续的学习,割裂了学习的空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数字化学习不受制于设备?如何才能把信息技术深入到基础学科?受到嘉定实小的启迪,我们开始关注BYOD。它的优势在于:设备由家长提供,既为学校节省大量资金,又能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学习可以无处不在;学生在家中的学习行为以往只能通过作业了解,但现在教师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以改进教学。经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现在超过60%的家庭都有平板电脑和具备上网的条件,这让自带设备成为了可能。经过2年的努力,我们成功地将BYOD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中并常态化地在学校逐步开展。
     2013年11月,学校选派我赴上海嘉定实小针对“BYOD数字化学习”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培训。2014年5月,学校成立“创E-family”项目组,经过2个月的培训、研讨,9月份,一年级成立了2个iPad数字化教室,学生自带设备,学校提供数字化教学环境,黄山中心小学正式开始了BYOD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研究和探索。
    如今,一、二年级共有4个班开展了常态化的BYOD教学,项目组教师参与人数12人,学生186人。在我们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上,教师共创作微课总数533节,练习组总数998组,累计发布挑战571个。平均每天创作微课或练习组6.9个,每天发布挑战任务8.3次,师生互动264.5次。
    孩子们的热情让我们出乎意料,他们在数字化学习的平台上预习微课,完成挑战作业,与同学们分享和讨论。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在线学习126321分钟,平均每天992分钟,人均每日6分钟;累计访问微课19990次,平均每天146次;累计完成习题121150题,平均每天884题,平均正确率90%;在学习圈发言34750次,平均每日254次,即使在寒暑假期间,孩子们在家里仍在使用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BYOD数字化学习,是一个思想活跃、情感流通的场所,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入输出的过程。数字化的学习在改变着我们的师生:孩子们爱表达了,无论他们发现了什么新奇的事,都会和其他人一起讨论、分享,相互学习;教师们也不一样了,在他们的教案中,不仅陈述着他们对课堂的讲解和思考,还探讨了各种数字化技术对于教学的改变。在学习圈里,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参加班级圈与全班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挑战圈,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学生自行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通过个人圈进行合作学习。教师们欣喜地发现:自发的学生间的互评增多了,从自我的学习衍生到学生间互动学习。思维呈现的途径变得日益丰富起来,文字、语音、图片皆可。教师们可以通过数据即时了解班级群体和每一个孩子的真实学习状况,作出教与学的调整,让指导变得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多种评价方式并存,提高了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热情,课堂结束后又是新的学习的开始。
    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引入并非一帆风顺、水到渠成。一方面,教师学习掌握平板电脑、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搜集、制作、分享教学资源,这必将增加教师的压力和负担。另一方面,新技术环境下的资源配置无论从习惯、配置、标准到评价都不是现成的,它需要我们边摸索、边开发、边积累,这些都需要时间、需要尝试。学校首先应借助专家的引领,加强宏观指导,然后在区域内与其他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兄弟学校展开合作,资源共享,发挥自身优势,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设计教学实施的方案、课件、资源,加强横向联合,形成团队共同研讨的新型教学形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