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实践探究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6期 总第5308期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6期  下一期
博客App,让习作目标“落地生根”
来源: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作者:沈如春 发布日期:2016-10-27 13:36:01

    关于习作教学的“观察、积累、交流、修改”等目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都相应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目标的达成度往往很低。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传统纸质媒介难以激发多数学生的兴趣,能持之以恒观察、积累的学生凤毛麟角;二是在校交流时间有限,交流面窄,并且学生没有交流、分享的自主选择权。如何突破困境,让习作目标“落地生根”呢?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作为生活消费品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拍照片、拍视频、语音输入等功能方便快捷。而博客App作为个人表达和交流的网络工具之一,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日志、相片等多种方式记录或分享个人感想、观点等。教学实践中,笔者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基本功能,将博客App作为习作目标“落地生根”的有效载体。
    一、手随心动,观察积累
    “观察积累”是学生习作绕不开的“铁门槛”。只有认真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正因为如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观察积累”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第二学段要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那么,手机博客在“观察积累”中具有哪些优势呢?
    1.可以不拘形式、随时随地积累习作素材
    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智能手机丰富的功能使得记录生活的格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一组图片、几段微视频、一段录音……同时,智能手机的便携与移动性,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这些都拓宽了习作素材的积累方式,激发了学生观察积累的兴趣。“门槛”低了,学生也轻松迈进了“观察积累”之门。
    2.习作素材保存时间久,查找便捷
    平时上传的素材可以按自定义的标准分类整理,查找素材时,只需浏览“分类”即可,当然按发表时间在博客“归档”中查找也非常便捷。总而言之,博客习作素材较之纸质具有“不易丢失、保存久、提取快捷”等优势。
    3.易于培养学生观察积累的习惯
    智能手机操作简单,尤其语音输入识别率高,旅游途中观察到感兴趣的事物,打开博客,即兴口述,一篇日志便轻松完成了。经过一学期的指导,不少学生喜爱上了这种新型观察积累的方式。去年暑假,有的学生外出旅游,在博客上发表了不少旅游日记。其中一个学生去北京旅游期间,竟发布了十几篇图文并茂的旅游见闻,如《地铁与老外》《高铁上的寻医启示》《国家大剧院》《夜游南铜锣巷》等。
    二、随时随地,交流分享
    学生苦思冥想写出来的习作,读者往往只有一个——老师,而且老师只是评判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者。虽然《标准》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目标,但是因为缺少有效的交流分享平台,这一目标的落实也就如镜中月,水中花。有了博客App,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1.操作简便
    博客App上传习作很轻便,打开语音输入,读一读,敲一敲,即可与博友分享习作成果,还可以直接将纸质习作拍成图片上传,方便快捷。
    2.功能丰富
    博客上的“评论”“喜欢”“推荐”等功能,均可成为习作的助推器:“评论”变“评点”——老师和同学浏览习作后,都可以利用博客的“评论”对习作“评点”一番,老师的及时评点对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喜欢”成“点赞”——当阅读到自己喜欢的习作时,可以点击“喜欢”为同学“点赞”,被“点赞”的学生自然会享受到分享习作的快乐;“推荐”好文共享——遇到优秀的习作可以“推荐”给更多的同学分享。
    3.打破时空
    博客App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让“交流分享”随时随地。三年级放暑假前,为了解决暑假习作质量普遍不高的顽疾,我利用班级博客为学生建立了11个博客习作圈,并指定负责的组长,要求定期交流分享。暑假中,我定期浏览、指导、点评,点燃了一些学生的习作热情,好多学生都超额完成了习作任务。
    三、互动交流,合作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学生的习作水平只有在反复修改中,才会得到真正提高。“修改”在习作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标准》也强调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但是,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教学任务又重,“修改”这一重要环节经常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不能扎扎实实进行训练。自从运用了博客App这个数字化学习终端后,我在“修改”目标的落实上也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对照范文,自主修改
    平时教学,因条件限制,范文不可能打印出来,至多老师读一读。这样,学生就不可能反复阅读、对比、揣摩,修改效果可想而知。在数字化学习教室里,我利用“天士博智动课堂”将范文发给学生,学生修改后的习作,老师在班级博客圈里可以快速浏览,并及时点评。因为学生的习作是电子文本,所以可以反复修改,即使隔一段时间也可轻松查阅、修改。更重要的是,从每次修改的习作中,学生能具体感受到习作质量的提高,体验到修改的乐趣。
    2.小组合作,互评互改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浏览习作,并在博客“评论”中提出修改建议,然后小组成员根据建议进行修改。这种修改方式,可以让习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及时得到同伴的帮助,习作质量也会相应提高。
    3.博客诊所,共同修改
    有时,可以将一篇具有共性问题的病文发布在班级博客上,供大家一起“解剖、诊断、治疗”。由于在网络空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交流互动频率较之传统课堂更高。教师则真正成为引导者,只要适时对“点评”回复即可。有时,可以将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一些病句、病段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线修改。这些病句的修改对学生习作的指导更具针对性,学生学习效果也更显著。
    诚然,利用传统博客作为习作教学的平台已不是新鲜事物,但从实践看,博客App真正为习作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让习作目标“落地生根”。笔者相信,随着数字化学习应用的深入,博客App定会让习作教学“开花结果”。
    (此文荣获2015年江苏省数字化学习论文评比二等奖)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