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7期 总第5316期 2016年11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7期  下一期
点亮三盏心灯———让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发生
来源: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 作者:刘琴 发布日期:2016-11-07 14:28:15

    【背景介绍】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与学生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留点余地和空间给学生自由和发展。他赞成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课堂一定要讲些什么,关键如何合理取舍?那么这种“满堂灌”式教学中常用的“讲授法”,与当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否自相矛盾?“探究”式的主动学习缺乏了讲授法的助推又能真正软着陆吗?
    笔者以为,不应该简单地全盘否定或肯定某种教学方法,而应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实践呈现】
    最近,学校一位资深教师胡老师反复钻研、打磨并高效地为同行们展示了一节示范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胡老师把课文按“初读感知、理清结构;美读积累、感悟主旨;书写回信,情感共鸣”这几个“块”进行组合,实行组块教学,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课堂上,我们注意到胡老师与年轻教师课堂的“虚、闹、杂、碎”等现象完全不同,她践行了薛法根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宗旨。胡老师对于学生不会的知识点,总是细细地讲给学生听。当学生不明白“妻子”古今意思的区别时,当学生质疑高尔基为什么会在小岛上养病时,当学生不知道该替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写什么回信内容时……此时胡老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教给学生用特殊的语气语调读一封爸爸写给儿子的信,师者示范朗读,效果甚好。这样的“我讲你听”显然是符合教育原则的一种有效方法。
    【自我反思】
    释迦牟尼有言,“自以为灯,自以为靠。”简而言之: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作为教师可以留给学生的法宝是什么?夸美纽斯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与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给予教师的何止是触动。为了让学生成为会学习、善学习的主人,笔者在此给予学生们自主学习的三盏心灯。
    1.让思维在场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大凡文质兼备的文章总是留下许多空白之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教学中要善于抓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去思考、想象、创新。如教学《爱之链》一文的结尾,“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写一篇小短文,学生笔尖流淌的是心中爱的赞歌。
    2.让情感说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教师提出:在这危急关头,一家三口分别想出什么巧妙的办法熄灭蜡烛?请默读课文,画出他们的表现,你想到什么,写下感受。学生在阅读中,静思默想、批注体会。
    教师在学习文本前预设好话题:聚焦蜡烛,走近人物。由于话题集中,学生阅读着眼点有较大的自由度和思维时空,促进了学生与主人公思维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对于生命价值的独特体验跃上心头。
    3.让语用生根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薛法根老师执教的《黄果树瀑布》:瀑布声由远而近,从四周到身体至胸膛,最后雕像仿佛也沉醉了,感情发生了转移叫“移情”。“习得了方法就要加以运用,否则就等于没有教给方法。”简约而不简单的一句话给予听者新的思索。教师让学生运用移情法修改语意完整但表达欠缺的片段,学生竟然都能自觉巧妙地用好移情手法。
    不难发现薛法根老师为了“有所为”,精准地找到读写训练的契合点,他在课堂上使读和写实现无缝对接,实现语用表达在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的无痕效应。
    伴随课改的浪潮,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教师们在确定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如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也要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满堂灌”中的讲授法,留出一方通透的天地。教师要为学生点亮自主学习的心灯,让简约、有效成为语文教学永恒的追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