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8期 总第5324期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8期  下一期
小学高年级体育游戏教学探究
来源:东台市头灶镇曹丿小学 作者:吕冬诚 发布日期:2016-11-17 11:09:16

游戏活动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游戏实施教学,不但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因此,在运用游戏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动与静的结合,实现竞争性、趣味性、自主性的有机融合,构建有意义、有效果的教学活动,以达到“快乐体育”的教学目标,全面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下面,本文就如何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准备活动阶段开展游戏教学
在准备活动阶段穿插体育游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妙趣横生。
首先,在课堂教学的初步准备阶段,运用体育游戏组织教学。如在球类课上,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每人持球,练习击鼓传球,采用多种方式传球,以达到活动学生肢体,实现活动器材的快速分发的目的。
其次,把体育游戏运用到一般性的准备活动中。教师可结合一般性准备活动的练习要求,用游戏活动代替慢跑。比如在慢跑中加入“老鹰抓小鸡”“蛇形跑”“拉网捕鱼”“传球触人”等游戏,能让学生在慢跑过程中产生兴趣,获得快乐。教师还可以适当改变那些主要活动肌肉关节和韧带的徒手、定位、行进操的技术动作,增加新意,更具游戏性特点。如把“跟我学”“看看谁是领头人”等游戏编入基本体操,让学生一边游戏,一边开心地活动身体,逐渐兴奋起来,做好准备活动。这些游戏的运用,实效性极强,既可以为体育活动做好准备,又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正确运用,还要注意与教学目的相对应,进行选择性的穿插使用。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学习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增强活动能力和身体机能。
二、基本教学部分开展游戏教学
在组织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依据基本体育技术自行编制一些有趣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实现体育技术和技能的不断巩固和提升。
例如,在教学篮球运动中的“传球”时,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迎面传球”的游戏:在地面上画两条距离3米的平行限制线,将两位学生分为一组,站在线的两端,开始相互传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甲层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喜欢具有竞争性和对抗性的游戏,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长江、黄河”的游戏,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意志力和创新力。首先,在操场中间画出两条平行的横线,作为中线,中间的间距为1米,中线两端的15米处画一条与中线平行的横线为安全线。然后,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两个队伍,一队是“长江”,一队是“黄河”。游戏开始后,由教师喊“长江”和“黄河”,喊到“长江”时,长江队的学生转身往安全线处奔跑,凡是在安全线外被拍到的学生则要接受一次处罚;当教师喊“黄河”时则反之。
三、教学结束部分开展游戏教学
结束部分是一节课的放松与调整阶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结束部分往往采用放松跑的方法,实际上,这种方式并不科学,也不利于学生全面放松身心,更无法达到缓解学生疲劳的效果。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遵循“科学有效”这一原则的基础上,运用简单、有趣、活泼、轻松的游戏活动来进行放松锻炼,以缓解学生在训练课上的紧张情绪,并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感。在教学的结束部分,应注重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和放松性,能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缓解肌体疲劳,使学生肌肉获得“生物恢复”和“超量恢复”,同时这也是强健学生体魄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进行游戏选择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性别、年龄以及身体状况,精心挑选一些能够放松紧张心态的智力游戏,或者节奏较慢、动作相对舒缓的游戏。如“摆图案”“空当接龙”等游戏,既能放松身心,又能转移注意力,还能为后面的学习活动作好准备。
总之,体育游戏是我们实现高效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实践也证明,体育游戏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激发学生热情和兴趣,强化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从而轻松掌握学习的动作,提高项目技能。因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师,一定要不断探究全新的体育教学途径,采用多样化游戏活动,彻底改善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良状况。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