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9期 总第5332期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9期  下一期
未来教室的教学探究
来源:昆山市爱心学校 作者:李琦 发布日期:2016-12-02 14:40:18

    未来教室是能优化教学内容呈现,利于获取教学资源,增强师生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情境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突破空间区域的限制,通过电脑获取到各种丰富的资源。教师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布置作业,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及时上交作业,教师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和点评等。不管未来教室教学形式多么新颖,教师和学生始终是教育的两个关键因素。未来教室对教学主要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一、未来教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人们对传统教室的教学形态和设施的不满足以及对未来教育的美好设想等原因是建设和研究未来教室的不竭动力。传统的教室建设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的,整个课堂是围绕教师这个中心,而学生被动接受,全部精力集中在黑板和教师身上,教师是课堂的核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来教室满足现在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师生之间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上探讨知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像是朋友。
二、未来教室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传统教室里,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学生则坐在讲台下认真听讲和记录重点,学生的思维都是被教师牵着走的,而未来教室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教师会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更加关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例如,在数学课中讲到“立方体”的概念时,教师拿出手上的魔方和一些立方体的物体,然后让学生自己从书本中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名称并归纳它们的共同点,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思考的过程,获得的知识也更加深刻。
未来教室强调合作学习。团队合作的力量往往要比个人的力量强大很多。未来教室所安装的平板电脑等设备,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协作。未来教室的课桌设计也很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能够很便利地进行移动和拼接。
未来教室注重探究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和传统教学完全相反的一种学习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引导,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对于一些开放性的学习问题,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未来教室增强互动性
未来教室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数字化是未来教室的一大特性,使得地球真正变成“地球村”。未来教室的互动性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与学生的线上线下交互、师生与专家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虚拟场景人物的互动等。
课堂上,学生可以获取各种丰富的资源,在网上可以分享彼此的学习资源;师生可以就某个问题共同寻找答案,也可以寻求万里之外的专家学者的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作业,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快速回答;教师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就能检查点评学生的作业。这种高效率的反馈能够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除此以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小学语文课中,讲到《莫高窟》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展示的栩栩如生的飞天壁画让学生叹为观止;讲到《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未来教室的互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未来教室与学科教学融合
未来教室给师生的教与学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未来教室和各个学科教学的融合需要实践进行研究。在笔者观察的一节生活课教学中,教师以“点菜”为课题,课堂围绕“荤素搭配,冷热结合,价钱适中”展开。教师通过一段班级某学生家长带该同学出去点菜的视频导入了本节课的内容。课堂上,教师通过交互式白板展示精心准备的课件,一张张各种菜肴的图片,引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交互式白板布置作业,学生用平板电脑提交作业,教师在课堂上实时批改,掌握了学生的学习动态。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到了合理点菜的知识,而且丝毫没有感觉枯燥反而兴致勃勃,期待着下节课的精彩内容。这节课无疑是未来教室实践研究的成功案例。
未来教室的合理使用能够优化教学效果,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教育部门需要组织关于未来教室操作平台的技能培训。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需要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未来教室的优势,从而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