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0期 总第5340期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0期  下一期
用有效问题支架引领科学课堂教学———以《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为例
来源: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作者:徐斯雯 发布日期:2016-12-19 13:17:02

    在“支架式教学”中,儿童以“学”来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这一“建筑物”,教师的“教”是“建筑物”必要的脚手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课堂教学搭建支架,以支持儿童不断发展提高,完成课时教学目标。
一堂科学课往往由多种支架穿插而成,例如问题支架、实验支架等,在我校“支架式教学”的教研主课题下,我们科学组以《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为例,合理分配主观察点,探索如何在科学课堂中有效搭建支架。本文作者结合观察内容“问题支架的设计”来谈谈个人的感悟。
一、课堂问答记录
在一位教师执教的《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我利用“问题支架观察单”把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尽可能完备地记录下来,具体内容如下(见表):
结合这份观察单和执教者的教案,本人对这节课的问题支架进行了简要分析。这是一节实验课,大多问题属于提升学生能力的范畴,体现了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思想。同时,这些问题支架根据教学内容层层递进,较好地引领着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
二、如何搭建有效问题支架
教师作为主导教学者,首先要在备课阶段研读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来设计问题,力求提高有效提问的比例。其次,在执教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反应,抓住适当时机进行临时性的补充提问,引导、点拨学生的思路,尽量避免无效提问的出现。
1.提问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以发展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机会,因为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馈,教师了解了学生能力的上下限,就能够将问题的难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这一环节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知道2号液体中溶解了一些其他物质,但是光凭教师表演的“魔术”,很少有学生能猜出其中的原因,因而出现了“老师有魔法”之类的荒诞说法,即便有学生凭借课外学习猜出2号杯中可能是盐水,也想不出办法来证明两杯液体的不同。教师提出“可能是什么因素影响了马铃薯的沉浮?”这个问题,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从而补充提问“马铃薯、杯子、液体谁可能有问题?”学生可以马上排除马铃薯和杯子,因为马铃薯块是同一个马铃薯上切下来的,烧杯都是500ml的且都完好无损,最终得出阶段性结论:液体有问题。教师随即提问“用哪些方法来检验两杯液体是否有差别?”时,却发现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点吃力,只能说出看、闻等方法,补充提问“我们知道1号杯是清水,怀疑2号杯加了东西,用什么方法找出2号杯的水中有什么?”和“怎么让水蒸发掉?”这两个问题,使学生逐渐找到了检验液体差异的思路,最终引出“液滴加热”实验,使学生顺利地找出了液体中溶有的白色物质。
在教学进程中,教师不断根据学生能力上下限作出补充提问,弥补了预设问题支架的不足,这些问题支架将复杂问题分解,使学生有限的认知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就像一个个台阶,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目标。
2.提问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位学习者必须以对自己有意义的方式去学习——这是唯一的可以与个体已经拥有的知识、经历或概念相系的学习途径。学生所学习的东西不是对环境观察的复制,而是自己进行思考和处理的结果。按建构主义者的观点,教师的基本工作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并作出相关链接,从而形成有效的、内化了的、适合于自我的意义。
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这一环节中,教师提问:“是不是只要在水中溶解了白色物质就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刚做完液滴加热实验,看到白色物质的学生很自信地说“是”。教师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由这个问题引出了“加一勺盐试试”的实验,显然学生都失败了,紧接着问:“为什么马铃薯没有浮起来?”学生提出了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转第11版)(上接第12版)白色物质可能不是盐、盐加得不够、没搅拌均匀、没有完全溶解等,而这些正是调制液体实验的注意事项。“怎么来做这个实验?”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通过教师的问题支架,学生自己得出了做实验的方法。本人认为这个环节是本课最大的亮点,真正地做到了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思考、自主提高。
纵观整节课,教师以预设的问题支架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索性的活动,使他们能自己去探索,并对所发生的情况得出结论。同时,教师始终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变化,及时搭建补充支架,以帮助他们用更有效、更有意义的方式去构建信息,形成正确的结论。
三、搭建问题支架的最终目标
搭建问题支架的最终目标是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学会向自我发问,将问题支架内化,从而引领学生将来在各个领域的探索。
虽说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已逐步摒弃了只注重学习结果而不注重思维过程分析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确立了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但许多学生仍处于无“疑”状态,教师也习惯于包办代替,问题支架的撤离遇到困难。例如本课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了魔术情境,学生惊讶不已,到最后却仍是教师施问“你发现了什么?”“可能是什么因素影响了马铃薯的沉浮?”
为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由重在启发小学生“答”向重在启发小学生“问”转变,尝试利用环境、活动、设备等各种手段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内容,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实现由“无疑”到“有疑”的转化,力图通过一点一滴的渗透,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总目标,为撤离支架做准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