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校园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0期 总第5340期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0期  下一期
他们这样关爱留守儿童———记如皋市搬经镇夏堡小学教师志愿者团队
来源:如皋市搬经镇夏堡小学 作者:谢同峰 缪昆仑 发布日期:2016-12-19 13:25:02

    有一所小学地处如皋、泰兴、海安三地交界处的农村,许多学生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学校留守儿童超过30%。这所学校里有这样一群普通教师,他们一直扎根农村,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但他们热心投身教师志愿者行动,放弃了自己应有的休息时间,放弃了照顾长辈、为孩子辅导作业的时间,不计报酬,每天放学之后准时来到如皋市搬经镇湖刘社区“四点半学校”,为这里的留守儿童进行义务辅导。通过他们的努力,这些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有了很大改观,各科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就是如皋市搬经镇夏堡小学教师志愿者团队的成员们。
    学校领导给予充分肯定
“我们作为一所农村的定点小学,志愿者团队的教师们大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有一些甚至还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但他们无论何时都会准时赶到‘四点半学校’,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做留守儿童生活上的知情人、学习上的引路人、成长中的保护人。他们凭着执着和坚韧,给留守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帮助留守儿童走出了阴霾,使得这里大部分孩子的学习习惯变得非常自觉,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提高。”夏堡小学校长谢同峰谈起学校的教师志愿者团队,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莫大的肯定,眉宇间透露着自豪。
“我们学校的老师大多数已为人父母,有的甚至做了爷爷奶奶,他们深知那些留守家园的孩子有多么渴望投进妈妈的怀抱,坐上父亲的肩头;他们更懂得孩子的成长,需要的并不仅仅是金钱,更是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让本该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孩子在父母缺席的情况下长大,他们的孤独和困惑无人能知:遇到了问题需要有人去为他们分析、引导;受到了伤害迫切地想得到亲人的安慰和保护。为了让这些留守儿童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教师们自愿报名加入志愿者团队,主动关心、帮助这些留守孩子,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他们的家庭作业,温暖孩子的心。”教务处主任宗海萍为志愿者团队教师们的主动请缨点赞,为他们的辛勤付出点赞。
家长和学生心怀感激
教师志愿者团队的成立,解决了许多家庭只能隔代教育的难题,温暖了留守儿童的内心,对志愿者教师们的付出和努力,家长和学生们都有着说不尽的感激。
“庆庆(化名)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母亲重新嫁人,父亲外出打工,他从小就被扔给我这个爷爷照顾,几乎从来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他心里寂寞,我心中也很难过。我大字不识几个,更不懂什么教育理念,造成了他如今任性蛮横的性格,也使他养成了学习不自觉的坏习惯。他的成绩一天不如一天,为此,我不知被校里的老师找过去多少次。回来后,我也劝说过他,教育过他,但效果都不大,我的心都快凉了。”聊起庆庆的过去,庆庆爷爷一脸愁容,连连叹气。
“但自从进了湖刘社区‘四点半学校’,有了老师们疼他、爱他、关心他、帮助他、指导他、教育他,他像变了个人似的,懂事多了。作业能准时完成了,学习成绩上升了,字也比从前写得漂亮了许多。我得感谢社区的‘四点半学校’,更要感谢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的老师们!”话锋一转,庆庆爷爷愁容散去,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话语间充满了感激。
笑笑(化名)是一位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父亲为了生活外出打工,家中只有年近七旬却还在劳作的奶奶相依为命。“每天回家只有奶奶,她动不动就冲我发脾气,让我觉得家里冷冰冰的。很多时候,我回家就什么都不想做,一心只想看电视,因为那样我才觉得家里有生气。有时奶奶有事暂时不能回来,我只好自己泡方便面吃。家里无人过问我的学习,作业不会也没人辅导,生活单调到了极点。现在我天天来到‘四点半学校’做作业,许多不会的问题老师教会了我,作业做完了,还有很多书看,我感到非常开心。每天放学我都会迫不及待地来到‘四点半学校’,因为这里有温度,有家的感觉。”笑笑的眼睛弯成了一条缝,满脸幸福的味道。
志愿者教师执着坚持
“我自己也是父母,理解父母在外在孩子成长中的缺失。所以我们虽然工作辛苦,但是为了给他们弥补这份爱,温暖他们的心,就利用放学后的时间,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让家长们在外面工作的时候比较放心,也就是尽我们一点儿绵薄之力吧。”志愿者教师周红月放弃了对家人的陪伴、对老人的照料,为了留守儿童的成长,无悔地付出着。   
志愿者教师周欣是一位还未成家的年轻教师,有着孩子般的性格,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留守儿童的内心。她说:“我虽然还没有结婚成家,但每当遇到学生因为没有家长管,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的情况,我似乎看到了他们的孤独、无望、茫然、彷徨。所以,我自愿报名参加这样一个活动,我要用我的爱心去点燃留守儿童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沐浴灿烂的阳光,使他们真正走出心灵的荒漠,回到亲情的绿洲。我奉献着,幸福着,快乐着,无怨无悔!”
教师志愿者团队的成立,不仅解决了留守儿童的作业辅导难题,还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社区“四点半学校”设有电子阅览室、“知心妈妈”“心情屋”及法治文化广场等功能区,志愿者教师们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及心理疏导和咨询活动。周末,孩子们在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教师的带领下,参观如皋市博物馆、红十四军纪念馆等,感知家乡变化,感悟文化底蕴。在志愿者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下,这里的孩子们由最初的腼腆、陌生变得开朗爱笑。孩子们都说,虽然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但这里已经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