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校园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0期 总第5340期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0期  下一期
对症下药改变“暴力生”
来源:宜兴市杨巷小学 作者:曹莉 发布日期:2016-12-19 13:25:29

    校园欺凌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不管是施暴者还是受暴者都生活在黑暗中,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更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成果。我们在杜绝校园欺凌的教育道路上不断探索,通过一个个案例我们发现:在制定各种强制规则、严肃处理的基础上,如果能从孩子出发,依据孩子个性对症下药,会更有效果。
    症状一:爸爸就是这样打我的
    杭某性格孤僻、偏执,遇事好冲动,喜欢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一次因同学发本子不小心撞到杭某,杭某拿起手边的书本就摔向同学。当老师质询他时,他回答说:“我爸爸就是这样打我的,做错事就该打!”
    分析:模仿家庭暴力行为施暴
    就此事我到杭某家了解到:杭某父母离异,杭某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管教,且其家中长期存在家庭暴力。父母无效的暴力管教反而比对儿童缺乏监控更易形成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在这样专制型家庭中成长的杭某常遭受身体上的惩罚与虐待,是受暴者。但这种暴力强制行为成为儿童模仿的“榜样”,使杭某产生较强的权力欲,在学校成为施暴者,来获得权力和对环境的控制感。
    药方:有效家校联系,改变处事方式
    了解到杭某暴力倾向的原因后,我经常与其家人进行有关孩子教育的商讨,逐步让家长认识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认识到暴力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极坏影响,并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手段。通过近一个学年的努力,我欣喜地发现,杭某欺凌他人的行为几乎不再出现。我发现杭某不仅改变了自己的暴力倾向,而且变得充满了爱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真正土壤,调动我们的经验,尝试去做,我们可以让这些孩子从我们这里得到照顾,得到应对的方法。把自己当作孩子生活中最亲密的人,我们就会收获许多惊喜。
    症状二:以暴制暴
    男生阙某,遭到学校高年级男生无故勒索钱财时很勇敢地抵制,不屈服。高年级男生因没达到目的而揍了阙某。阙某不甘心,没过几天找来初中的表哥帮忙,把高年级男生打得头破血流。而那个高年级男生更是不甘处于下风,也再次找来初中生,甚至社会游荡人员来“报仇”。
    分析:缺乏好的人际交往方式
    阙某在班上是一位很正直的男生,明事理,为人处世也非常耿直。高年级男生的勒索事件让他无法接受,因此他想通过武力来让对方屈服。这也是很多孩子在学校受欺负后都会采取的以暴制暴的方法,他们很勇敢,不屈服于他人,但往往会导致更大的伤害。
    药方:学习人际交往,遏制以暴制暴
    在学生团体中,暴力欺凌事件时常发生。如何处理同学间的暴力行为呢?我认为,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教给他们一些人际交往的方法会更有效。这样使孩子面对人际交往包括发生冲突的时候,知道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以及宣泄方式。比如忍让的界限,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必要忍让下去,什么时候应该采取反击,什么样的反击行为是合理的。因此,每当新班级成立,我都会把孩子们编成几个小队,让他们给自己的小队取名,孩子们通过唱歌、做游戏互相认识和了解对方,营造友好和谐的气氛。老师还会带孩子们玩“说出别人优点”的游戏,让孩子们学会欣赏他人,看到他人优点,彼此成为相亲相爱的朋友。另外发动家长,让小队中的家长能在周末休息日时带着孩子一起聚一聚,让孩子增进了解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们耳闻目染大人是如何和他人交往的,学习到正确的处事方式。
    总之,孩子施暴的成因迥异,我们要对症下药,具体分析成因,逐一击破,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杜绝欺凌行为最有效的方式。当他们能自觉杜绝欺凌行为,我们的学生才会健康成长,我们的校园才会更平安,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